历史百科网

嘉兰


药材名称:嘉兰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舒筋散、何发来(勐海傣语)。

基源:为百合科嘉兰属植物嘉兰的干燥块茎。嘉兰属全世界有4~5种,我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嘉兰Gloriosa superba L.[G.doniana J.A.et J.H.Schult;Methonica doniana(J.A.et J.H.Schult.)Kunth]

形态:蔓生草本,长1~3m或更长。根状块茎、肉质,常分叉,粗约1cm。茎长2~3m或更长。叶互生,对生或3枚轮生,卵状披针形,长10~18cm,宽2~3.5cm,顶端长渐尖,常呈卷须状,基部钝圆。花单生或数朵在顶端组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梗常从叶的1侧长出,长10~15cm,顶端下弯,花被6,上部红色,下部黄颜色,条状披针形,长5~8cm,宽6~9mm,反曲,边缘皱波状;花丝长3~4.5cm,花药条形,长约1cm;花柱长3.5~4.5cm,顶端3裂,基部常在近子房处呈直角状弯曲;子房长约1cm,蒴果长4~5cm。花期7~8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440页.图771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1250m的林下灌丛中或栽培。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也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和非洲。

化学性质

块茎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长链脂肪酸类化合物、β和γ-光秋水仙碱(β和γ-Lumicolchicines)[1]、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2,3]。

附 花含木樨草素、秋水仙碱、N-甲酰去乙酰秋水仙碱、秋水仙胺[4],β-和γ-光秋水仙碱、3-去甲基秋水仙碱、2-去甲基秋水仙碱、3-去甲秋水仙碱的葡萄糖甙[3]。

参考文献

[1] Indian J Chem Sect B 1976;14B(11):908。[2] JInst Chem(India)1980;52(5):187。[3] Proc Natl Acad Sci India Sect A 1977;47(1):21。[4] 云南植物研究 1977;2:62。

药性

性味:全株有毒。

主治:半边瘫痪,周身关节痛,高热抽搐,周身肿胀。

使用注意:本品为提取秋水仙碱的原料。全株有毒。中毒症状:唇、舌、咽喉起初刺痛,继而麻,腹上部烧灼痛,身体各部皮肤麻木,恶心,呕吐,腹泻带血,眩晕,肢体无力,眼睛沉重,怕光,呼吸困难,脉博快而无力,惊厥,失去知觉死亡。

参考文章嘉兰的养护管理要点观赏园艺嘉兰的栽培技术观赏园艺嘉兰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嘉兰的养殖方法观赏园艺嘉兰的生态习性观赏园艺嘉兰的品种分类观赏园艺嘉兰的作用用途观赏园艺嘉兰的介绍观赏园艺嘉兰的繁殖方式观赏园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梓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嘉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梓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48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