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糜茸


药材名称:糜茸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基源:为鹿科麋鹿属动物麋鹿的未骨化而带有茸毛的幼角。

原动物: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又名麋(《庄子》),麋(《说文》),四不象(《黑龙江外记》)。

历史:麋茸首见于《唐本草》。《纲目》载于兽部第五十一卷。时珍曰:“麋,鹿属也,牡者有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所述与今之麋相符。

形态:体长约2m,肩高1m余,雄者体重约200kg,雌者100kg。雄者尾长达75cm,雌者约60cm。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角似鹿,故称“四不象”。雄者具角;角无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分前后2枝,前枝再分歧8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尾生有长束毛,尾端超过后肢踝关节。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著,冬毛较长,毛色灰棕。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下颏与耳壳内面均呈白色,额及顶部沙黄颜色,颊褐色,颈下长毛黑褐色,颈背有一黑褐的纵纹延伸到前背部,体侧下部灰白色,四肢内侧及腹部黄白色;夏毛较短而稀,红棕色杂有灰色;幼兽红褐色,杂有黄颜色,体有白色斑点。每年两次换角,夏角在6~7月成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一对冬角,翌年3月后脱落。(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686页.5637条图)

生境与分布:麋鹿为我国所特产,动物园有饲养。

生药

采集:雄麋每年两次换角,麋茸在每次角骨化之前采收。

加工炮制:涂酥炙微黄,燎去毛,研为细末。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药性

性味:甘,温。 ①《本草蒙筌》:“性热。”

归经:《要药分剂》:“入肾经。” ②《本草辑要》:“入足太阴、少阴经。”

功效: ,补精,强筋,益血。

主治: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筋骨疼痛,男子阳痿,女子不孕。 ①《唐本草》:“服之功力胜鹿茸。” ②《本草蒙筌》:“骨软可健,茎痿能扶。” ③《纲目》:“治阴虚劳损,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或浸酒。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麋茸丸(《普济本事方》)治肾经虚,腰不能转侧:麋茸37.3g,(酥炙黄,燎去毛),茴香20g(炒香),菟丝子(酒浸曝干,用纸条同碾取末)37.3g,共研末和匀。另取羊肾一对,清酒煮烂,去膜,研如泥,研和药末为丸,梧子大,阴干。如肾膏少,可加入酒糊。每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下。 ②麋茸万病丸(《杨氏家藏方》)补养气血,令人有子;熟干地黄(洗,焙)、当归(洗,焙)、麋茸(酥炙为末)各等份,共为细末和,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50丸,米饮或温酒下,空心食前服。

医药家论述

苏恭:“麋茸功力胜鹿茸。”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欣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糜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欣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44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