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臭黄荆子


药材名称:臭黄荆子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斑鹊子、斑鸠站(《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臭黄荆的果实。

原植物:臭黄荆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又名臭豆腐干(四川)。

形态:灌木,高1~3m。根有臭味。茎多分枝,枝条细弱,圆柱形,幼时有短柔毛。叶对生,叶柄短或近无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1~8cm,宽7~30mm,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有3~5钝齿,顶端渐尖或急尖,两面疏生有毛,背面有紫红色腺点。聚伞花序组成圆锥状,顶生,有柔毛,长3~5cm,宽2.5~3cm;花萼杯状,顶端5裂,裂片圆形或钝三角形,外面具毛和腺点,内面疏生腺点;花冠黄颜色,顶端4裂或略成二唇形,两面有茸毛和黄颜色腺点;雄蕊4,2枚稍长;子房无毛,上部有黄颜色腺点。核果倒卵球形,顶端有黄颜色腺点,长2.5~5mm,宽2.5~4mm。花果期5~7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5卷.1分册.89页.图4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及林缘。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贵州。

药性

功效:祛头面风,消浮肿,止红白痢。

主治:头痛,虚肿,红白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1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成都中草药》:“治虚肿:臭黄荆子3~9g,小茴香根适量。炖肉服。” ②《成都中草药》:“治红白痢疾:臭黄荆子3~9g,红斑鸠窝适量。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臭黄荆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44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