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马尾连


药材名称:马尾连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马尾连(云南)。

基源: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唐松草部分种类的根茎及根。唐松草属全世界约150种;我国约67种,药用的约30种。

原植物:正品马尾连为金丝马尾连Thalictrum glandulosissimum(Finet et Gagnep.)W.T.Wang(Thalictrum foetidum var.glandulosissimum Finet et Gagnep.),又名多腺唐松草(《中药志》),及其变种昭通唐松草Thalictrum glandulosissimum(Finet et Gagnep)W T Wangvar.chaotungense W.T.Wang et S.H.Wang又名马尾莲、金丝马尾连(云南)高原唐松草Thalictrum cultrutum Wall.(Thalictrum decitenatum Boivin),又名马尾黄连(云南、四川),草黄连(云南)。多叶唐松草(Thalictrum foliolosum DC.,又名马尾黄连(四川、云南),马尾连、金丝黄连(四川)也较广泛地供药用,贝加尔唐松草Thalictrum baicalenseTurcz.(Thalictrum giraldi Ulbr.),又名马尾连(青海)、马尾黄连(四川)。多枝唐松草Thalictrum ramosum Boivin,又名水黄连、软杆子、软水黄连(四川)。大叶唐松草Thalictrum faberi Ulbr(Thalictrum crophyllum Migo),又名大叶马尾黄连(浙江),在部分地区也作马尾连药用。

历史:本品为常用草药,民间常用以代替黄连使用,因其形似马尾,功似黄连,故名。马尾连始载于《纲目拾遗》,述:“出云南省,药肆皆有之,干者形如丝,上有小根头,土人盘曲之以市。”经考,即系本种及其变种昭通唐松草。长期以来,在民间的医疗实践中应用不少的黄连的同名异物,如唐松草属中的马尾连等。马尾连的根和根茎呈黄颜色或金黄颜色,含小檗碱,巴马亭及双苄基喹啉碱,曾引起国内外专家对唐松草属含小檗碱等原料植物研究的重视,但目前由于黄连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加之有报道谓黄连素能使某些缺乏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人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该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细长,根茎丛生,金黄颜色。茎高60~85cm,上部有腺毛,长约0.2mm,分枝,约有叶9枚。叶为二~三回羽状复叶或二回3出复叶,小叶倒卵圆形,长0.7~1.2cm,宽0.6~1.2cm,3深裂或3浅裂,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表面暗绿色,无毛,叶脉下陷,背面被白粉,呈灰蓝色,脉凸出,被腺毛,叶轴上的毛长达0.2mm。圆锥状聚伞花序疏松;花梗细,长0.3~2cm;萼片椭圆形;雄蕊20余个,花药长圆形,长约2mm,顶端有极短的小尖头,花丝狭线形或丝状,比花药窄;心皮4~8,无柄,柱头有狭翅,狭三角形。瘦果纺锤形或斜狭卵形,长约3mm,密被短毛,稍两侧扁,每侧各有2~3条粗纵肋,宿存柱头长约1.2mm。花期6~8月,果期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265页.图20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500m的山坡草地上。分布于云南大理一带。

昭通唐松草与金丝马尾连的不同之处为小叶较大,长1.5~2.5cm,叶轴上的毛长达0.4mm,无腺毛;花药顶端钝;柱头翅较宽,三角形。图版同金丝马尾连。生于山坡草地上。分布于云南昭通一带。

高原唐松草与金丝马尾连的不同之处为小叶质地较厚,背面常有白粉;柱头有狭翅。瘦果稍两侧扁,无翅并无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266页.图204)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 南部。

多叶唐松草与金丝马尾连的不同之处为植株及叶全部无毛;小叶草质,长1~2.5cm,叶背脉多少隆起,无白粉。柱头生花柱腹面,线形。瘦果无柄,稍扁,狭椭圆球形。(图见《中药志》.第1册.267页.图205)生于海拔1500~3200m间的山地林中或草坡上。分布于四川西南、云南、 南部。尼泊尔、锡金、印度北部也有分布。药材名马尾黄连(四川、云南),在四川、云南与正品马尾连混用。

贝加尔唐松草与金丝马尾连的不同之处为茎高50~100cm,粗4~7mm;小叶倒卵状楔形至近圆形,长2~6cm。花序近圆锥状,短而密;花梗长1~3cm;心皮2~5。瘦果椭圆形或近圆形。(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7卷.543页.图版132)生于山地林下或湿润草坡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青海东部、河南、四川西部、 东南部。朝鲜和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药材名马尾连(青每根在青海作马尾连用。

多枝唐松草与金丝马尾连的不同之处为小叶近圆形或宽卵形,长2.5cm以下。复单歧聚伞花序圆锥状;花梗丝状,长5~10mm;萼片长约2mm;心皮8~16,成熟时狭卵形或披针形。(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7卷.518页.图版122)生于海拔540~950m间丘陵或低山灌丛中。分布于湖南西部、广西西北部、四川。药材名软水黄连(四川),在四川成都一带常以带根全草入药。

大叶唐松草与金丝马尾连不同之处为小叶卵形,3浅裂,长5~10cm,基部截形或浅心形,每边有5~10个尖齿;心皮3~6。(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74页.图1348)生于海拔600~1300m间山地林下。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浙江北部、福建、江西、河南南部、湖南。药材名马尾连(浙江),其根为浙江马尾连中的一种。

其它尚有峨眉唐松草Thalictrum omeiense W.T.Wang et S.H.Wang,又名倒水莲、野海棠、黄岑(四川)。小叶长3~7cm;花序近圆锥状,多同两歧状分枝;花丝倒披针形或棒状;心皮25枚以下。7月开花,8月结果。生于海拔720~2000m间山地溪边或石崖边潮湿处。分布于四川峨眉山和洪雅一带。药材名倒水莲(四川峨眉山),常以带根全草入药。毛发唐松草Thalictrum trichopus Franch.(Thalictrum tenii Levl),又名珍珠莲、马尾黄连(云南),水黄连(四川)。叶的大部或全部小叶均分裂,多有齿。花序分枝纤细;花梗丝状,长达3.5cm,花药顶端无短尖头。花期6~7月。生于海拔2000~2500m间山地灌丛中。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及西北部。云南等个别地区作马尾连用。

短梗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 x L.var.brevipes Hara,又名黄脚鸡、硬水黄连(四川)。茎生叶向上直展,为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多为楔形,小裂片狭三角形,顶端锐尖。花序狭塔形,分枝向上直展,花梗较短,长1~5mm。生于平原或低山草地或沟边。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东部、湖北西部、四川。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有些地区将根也作马尾连用。全草可治黄疸、泻痢等症《四川中药志》,花和果可治肝炎、肝肿大等症。(《青海高原药物图鉴》.第1册)

东亚唐松草Thalictrum minus L.var.hypoleucum(Sieb.et Zucc.)Miq.(Thalictrum thunbergii DC.),又名烟锅草(陕西)、金鸡脚下黄(贵州松桃),佛爷指甲、穷汉子腿(北京)。小叶宽1.5~5cm,背面叶脉明显隆起,有白粉。花丝丝状,柱头三角形。瘦果卵球形。生于丘陵或山地林边或山谷沟边。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北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四川、贵州。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其根部在北京及其它一些地区作马尾连用。

香毛唐松草Thalictrum foetidum L.,又名香唐松草(《新疆药用植物志》)。叶背面密被腺毛,叶柄短,有鞘,托叶膜质,褐色。柱头三角状箭头形;瘦果半倒卵形,扁平,长3~5mm,有短柔毛。花期5~7月。生于山地草坡或高山多石砾处。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部、 。蒙古、亚洲西部、欧洲也有分布。药材名马尾黄连(新疆),鹅整(藏药名),马尾连(四川)在四川部分地区作马尾连用,多自产自销。

新疆唐松草Thalictrum collinum Wallr植株高50~120cm。叶、枝和花序分枝均斜展,全株无毛。叶为三~四回羽状复叶,小叶近圆形或圆倒卵形,顶端3齿或3圆裂。子房无毛,柱头不为箭头状。花期6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1000~2500m的山间谷地和云杉林下。分布于新疆北坡。药材名马尾黄连(新疆),根在新疆作土黄连、马尾连用,多自产自销。

生药

采集:9~11月至次年1~2月采挖,抖去泥沙,剪除茎苗,晒干。药材主产云南、贵州、四川。

鉴别

性状:金丝马尾连根茎由数个或十余个结节连生。细根数至数十条密生于连接的根茎下面,长10~20cm,直径1mm;棕色木栓层常脱落,脱落处显金黄颜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气微,味苦,嚼之粘牙。 高原唐松草根茎由数个结节合生。细根数十条密生于根茎,长5~10cm,直径1mm;表面棕色,木栓层有时脱落,脱落处显浅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气微,味苦。 多叶唐松草根茎横走,由数个至十余个结节连生,每个结节上面具圆形空洞状的茎痕,直径约1cm。细根数条至十余条密生于根茎下侧,直径3mm;表面灰棕色。质硬,易折断,断面中心可见圆形金黄颜色木心。气微,味稍苦。

显微 ①金丝马尾连 根(直径1mm)横切面:外皮已脱落。最外为一列内皮层细胞,母细胞呈大的长方形,每个母细胞又分成4~5个子细胞,其内侧可见石细胞散列。韧皮部宽广,韧皮纤维10个至数十成束,呈2或3轮排列,多数纤维束中有被包围的筛管群。形成层成环。导管与木纤维形成中央木质部,木纤维呈5~6束镶嵌在木质部中央。 ②高原唐松草 根(直径1mm)横切面:最外为1列内皮层细胞;内为2~4列中柱鞘纤维连成环状。木质部束3个与木射线中的3个纤维束相间呈放射状排列。 ③多叶唐松草 根(直径2.5mm)横切面:木栓细胞3~4列。韧皮部宽广,筛管群随处散在。中央木质部有导管、木纤维和木化薄壁细胞。较粗的根在靠近形成层的韧皮部中偶见少数纤维束。(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06~208)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g,用甲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5∶4∶1)为展开剂,展距18cm,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斑点均呈红色。显色前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小檗碱显亮黄颜色荧光,药根碱显暗红色荧光,木兰花碱显蓝紫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8-1A)如用于检查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用0.4%氢氧化钠代替蒸馏水制成碱性板,以苯-氯仿-异丙醇-氨水(991.62)为展开剂,显色剂同上,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小檗胺和异防己碱均显淡蓝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8-1B) ②取样品粉末2g,用甲醇回流提取,回收甲醇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Ⅰ)氯仿-甲醇-氨水(15.4∶1)或(Ⅱ)氯仿-甲醇(7:2)为展开剂,1)以木兰花碱、药根碱、小檗碱、小檗胺为对照。2)以海蓝地嗪、普罗托品为对照。展开后,用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8-2) ③取样品粉末2g,用95%乙醇热回流提取,滤过,浓缩滤液,残渣用酸水解后,碱化,用乙醚萃取,回收溶剂至干,用丙酮热回流,滤过,取丙酮液点于硅胶H-CMCNa板上,以氯仿-甲醇(95:5)为展开剂,以小檗碱为对照,氨饱和,展开后,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8-3)

化学性质

金丝马尾连根含海兰地嗪(Hernadezine)、塔里的嗪(Thalidezine)、异嗒里的嗪(Isothalidezine)、普鲁托品(Protopine)、隐品碱(Cryptopine)、O.-甲基塔里尼宾(O-Methylthalibrine)、依米任(Izmirine)、小檗碱(Berberine)、巴马亭(Pal tine)、黄连碱(Coptisine)、塔里芬啶(Thalifendine)、非洲防己胺(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木兰碱(Magnoflorine)等[1,2]。

大叶唐松草含小檗碱、药根碱、木兰碱、小檗胺(Berbamine)、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tine)、唐松草新碱(Thalidasine)N-去甲唐松草新碱(NDe etyl-thalidase)、唐松草飞宁(Thaliphinine Thalifinine)、唐松草西宾(Thaliracebine)、巴马亭等[3,4,5]。

贝尔加唐松草含巴马亭等[4]。

多叶唐松草含唐松草嗪、海兰地嗪、巴马亭、药根碱、木兰碱、唐松草舒平(Thalisopine)、绉唐松草宁(Thalrugosaminine)、绉唐松草定(Thalrugosidine)等10余种生物碱[4]。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7;53(5):498 。[2] 中草药 1989;20(8):8 。[3] 中草药 1989;20(11):29 。[4] J Nat Prod 1982;45:295,1981;44(1):45 。[5] 药学通报 1980;15(7):334。

药理

马尾连根含唐松草舒平在各种动物模型试验中,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在乌头碱模型中,其效力大于奎尼丁和烟酰胺。对乌头碱引起的心肌缺钾有防治作用。10mg/kg iv可抑制动物电 引起的心肌纤颤[1],在小鼠条件反射试验中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2],对犬、猫和兔有降压作用,对兔和大鼠的小肠有解痉作用[3]。绉唐松草宁对包皮垢分枝杆菌的MIC为50μg/ml,对兔有降压作用[4];绉唐松草定有抑菌作用[5]。

大叶马尾连所含唐松草飞宁及唐松草西宾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给兔iv前者0.1~1mg/kg、后者0.1mg/kg,可使血压下降1.34~2.67kPa(10~20mmHg),维持时间1/2min。两者均有抗包皮垢分支杆菌的作用,前者作用较强(有效浓度为50μg/ml),唐松草西宾抑制此菌的较低抑菌浓度为100μg/ml[6,7]。另含厚果唐松草新碱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较低抑菌浓度为100μm/ml,对分枝杆菌为25μg/ml,作对比的链霉素为0.39~100μg/ml[8]。它对大鼠W256、小鼠EAC、S180、Lewis肺癌均有抗癌活性[9,10]。iv对兔有降压作用[11]。

参考文献

[1] CA 1974;81:20888n,1979;91:32777d 。[2] CA 1972;77:122095v 。[3] CA 1967;67:1958p 。[4] J Nat Prod 1977;40(5):508,1979;41(3):257 。[5] J Nat Prod 1972;35(2):167 。[6] J Nat Prod 1978;41(3):257 。[7] 药学通报 1980;15(7):334 。[8] J Nat Prod 1972;35(2):167,1976;39(4):204 。[9] 药学通报 1981;16(8):53 。[10] 中草药 1980;11(5):217,化学学报 1981;39(2):159 。[11] J Nat Prod 1977;40(5):508。

药性

性味:①《纲目拾遗》:“苦,寒。” ②《四川中药志》:“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大肠四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痢疾,肠炎,传染性肝炎,感冒,麻疹,痈肿疮疖,结膜炎。 ①《纲目拾遗》:“去皮里膜外及筋络之邪热,小儿伤风及痘科用。” ②《 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祛风凉血,消炎止痢。治结膜炎,传染性肝炎,痈肿疮疖,痢疾。叶、花,治关节炎。” ③《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燥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蝉蜕、菊花治小儿麻疹。 ②配山栀、连翘,治口舌生疮,结膜炎,扁桃体炎。 ③配黄柏,治脚癣。 ④配木香,治痢疾。 ⑤配吴芋,治呕吐等。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小儿伤风发热及麻疹将出:马尾连、蝉蜕、菊花、大力子、防风、薄荷、甘草。煎汤服。” ②《新疆中草药手册》:“治痢疾、肠炎:马尾连30g,木香10g。共研细末,每次3~6g,1日3次服。” ③《新疆中草药手册》:“治口舌生疮、结膜炎、扁桃体炎:马尾黄连10g,黄芩6g。刺黄柏10g,山栀10g,牛蒡子6g,连翘15g,甘草6g,水煎服。” ④《新疆中草药手册》:“治脚癣:马尾黄连15g,黄柏30g,新鲜猪胆汁1个,冰片1g。先将马尾黄连、黄柏,水煎成糊状,去渣,再下猪胆汁,微火煎1~2分钟,待温,加冰片搅匀,每晚擦患处。” ⑤《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呕吐:马尾连5g,吴芋1.5g。煎服。” ⑥《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热病烦渴:马尾连、焦山栀子各10g,煎服。” ⑦《云南中草药》:“治红肿疮痈:马尾连适量,焙干研末,撒患处。或与松花粉各等份同用。如撒后患处干燥起裂,可用香油调敷。”

单方应用:《新疆中草药手册》:“治渗出性皮炎:马尾连适量,焙干研末撒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勋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尾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勋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28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