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黑果越橘


药材名称:黑果越橘

名称出处:《新疆药用植物志》

概况

基源:为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黑果越橘的叶和果实。

原植物:黑果越橘Vaccinium mvrtillus L.

形态:落叶矮小灌木,高15~30cm。枝条灰绿色,无毛。叶较薄,卵形或椭圆形,长1~2.8cm,宽6~8m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生于新枝叶腋,下垂;花梗长2.5~3.5mm;花萼裂片4~5,不明显,近全缘;花冠坛状球形,长3~4.5mm,淡绿色带粉红,顶端4~5浅裂;雄蕊8~10,花丝无毛,花药顶端管状,背部有2长芒;子房下位,5室。浆果球形,直径6~8mm,黑色,被淡兰色粉。花期6月,果熟期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12页.图4377)

生境与分布:生于高山针叶林下。分布于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原苏联、蒙古、亚洲西南部、北欧和北美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本品中含有3种黄酮,即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即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即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即异槲皮甙),还有多种酚酸,其中包括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对香豆酸(p Cou 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羟基苯甲酸衍生物,以及没食子酸(Ga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香草酸(Vanillic acid)、间香豆酸、邻香豆酸[1]。

叶中含14种酚酸:水杨酸、草木犀酸、龙胆酸、高儿茶酸、对香豆酸、异阿魏酸、芥子酸等[2],以及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甙[3]。

参考文献

[1] CA 1988;108:110968c。[2] CA 1992;116:102726x。[3] CA 1989;111:4298m。

药性

功效:解毒,利尿。

主治:《新疆药用植物志》:“叶:尿道炎,膀胱炎,肾炎。果实:肠炎,痢疾。原苏联白俄罗斯用果实治肠胃系统失调,小儿腹泻,和急性结肠炎。”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新疆药用植物志》:“治肠胃功能失调,急性结肠炎,小儿腹泻:黑果越橘果实。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黑果越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272.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