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竹节蓼


药材名称:竹节蓼

名称出处:《植物学大辞典》

概况

异名:观音竹、蜈蚣竹、扁足花、斩龙剑(《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蓼科竹节蓼属植物竹节蓼的全草。竹节蓼属全世界仅1种,原产所罗门岛;我国引种栽培。

原植物:竹节蓼Ho locladium platycladum〔(F.Muell.ex L.H.Bailey)L.H.Bailey〕(Coccoloba platyclada F.Muell.exHook.),又名百足草(《广州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6~2m。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呈带状,宽7~12mm,深绿色,具光泽,有显著的细线条,节处略收缩,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窄,先端锐尖。叶多生於新枝上,互生,菱状卵形,长4~20mm,宽2~10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近基部有一对锯齿。羽状脉,无柄。花小,两性,具纤细柄,苞片膜质,淡黄绿色。花被4~5深裂,裂片短圆形,长约1mm,淡绿色,后变红色。雄蕊6~7;花丝扁,花药白色;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短,3枚。瘦果三角形,包于红色肉质花被内。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903页.1809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栽培于庭院内。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支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甘、酸,微寒; ①《广西中药志》:“淡、涩,微寒。” ②《泉州本草》:“酸、微甘,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平。”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广西中药志》:“拔毒消肿。治毒蛇及蜈蚣咬。”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退癀消肿,行血去瘀,生新止痛。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广西中草药志》:“治蛇毒咬伤:竹节蓼60g,红乌桕木60g,咸苏木60g,假紫苏60g,千斤拔30g。以上5味捣烂,以1/3冲酒服,2/3浸醋外涂伤口周围。”

单方应用:《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鲜竹芦蓼60g,以酒代水煎服,并以渣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逸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竹节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逸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26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