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细辛


药材名称:白细辛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土黄连(陕西),滇豆根(云南),定木香(《贵州草药》)。

基源:为毛茛科铁破锣属植物铁破锣的根茎。铁破锣属全世界只有2种,分布于缅甸和我国西南部。

原植物:铁破锣Beesia calthaefolia(Maxim.)Ulbr.(Cimicifuga calthaefolia Maxim.;Beesia cordifolia Maxim.ex Oliv.),又名单叶升麻(《我国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约10cm,粗3~7mm。叶2~4,基生;叶片肾心形或心形,长4.5~9.5cm,宽5.5~16cm,顶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密生锯齿,无毛。花序长为花茎长度的16~1/4,宽1.5~2.5cm;苞片通常钻形,间或匙形,长1~5mm;花梗长2~10mm;花小;萼片5,花瓣状,白色或带粉红色,窄卵形或椭圆形;雄蕊多数;心皮长2.5~3.5mm。蓇葖果扁,长1.1~1.7cm,披针状线形,中部稍弯曲;种子窄卵形,长约2.5mm,密生皱褶。(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7卷.89页.图版1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400~3500m间山地谷中林下阴湿处。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

化学性质

含三萜皂甙、铁破锣皂甙Ⅲ(BeesiosideⅢ)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4。

药性

性味:辛、苦,温。 ①《四川中药志》:“辛,温。” ②《甘肃中草药手册》:“辛,温。” ③《新华本草纲要》:“辛、苦,温。”

功效:祛风散寒,消肿解毒,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痛,风湿骨痛,腰腿酸痛,跌打损伤,红白痢疾,毒蛇咬伤。 ①《四川中药志》:“镇痛,散风寒。治风湿筋骨痛,腰腿酸痛,头晕及牙痛。”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用于风湿骨痛,腰腿酸痛,感冒,目赤肿痛。” ③《新华本草纲要》:“有驱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能。治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红白痢疾及咽喉肿痛,外敷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牙痛:白细辛、石膏、地骨皮、板蓝根、白茅根各适量,水煎服。”

参考文章含有白细辛的处方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锐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细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锐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257.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