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山稔子


药材名称:山稔子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豆稔干(《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桃金娘科桃金娘属植物桃金娘的果实。桃金娘属全世界约18种,我国有1种。

原植物: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Ait.)Hassk.(Myrtus tomentosa Ait),又名金丝桃(《花镜》),山稔(通称),倒黏子(《纲目拾遗》)。

历史:桃金娘始载于《粤志》。《纲目拾遗》引《粤志》:“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丛生野间,似梅而末微锐,似桃而色倍赬。中茎纯紫,丝缀深黄如金粟,名桃金娘, 月实熟,青绀若牛乳状。”应为本种。

形态:小灌木,高0.5~2m;幼枝有灰白色柔毛。叶对生,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3~8cm,宽1~4cm,先端圆或钝,常微凹入,有时稍尖,下面被灰色茸毛。叶柄4~7mm;花有长梗,常1~3朵生于叶腋。花紫红色,直径2~4cm;小苞片2,卵形;萼筒钟形,长5~6mm,有灰茸毛,裂片5,圆形,宿存;花瓣5,倒卵形,长约1.5cm;雄蕊多数,红色;子房下位,3室。浆果卵状壶形,长1.5~3cm,直径1~1.4cm,暗紫色。种子每室2列。花期4~5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91页.图3172)

生境与分布:生于红黄壤丘陵地。为酸性土指示植物。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印度至菲律宾、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

鉴别:果实长圆球形,一端稍尖,直径约1cm,表面土黄颜色或暗绿褐色,质较硬,顶端有宿存萼片5枚及花柱残迹。内有种子多数,黄白色,扁平。味淡、微甜,气微香。以个大、干燥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711。

药性

性味:甘、涩,平。 ①《本草求原》:“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涩。”

功效:养血,涩肠,固精。

主治血虚,吐血,鼻衄,便血,腰肾酸痛,水泻,脱肛,耳鸣,遗精,妇人血崩,痧麻夹经。 ①《生草药性备要》:“健大肠,亦治蛇伤。” ②《纲目拾遗》:“养血,明目。” ③《本草求原》:“止痢、赤白带,生肌止血。” ④《南宁市药物志》:“补血收敛,治腰肾酸痛,水泻,疗妇人血崩,痧麻夹经。果浸酒补血。” ⑤《广东中药》:“治夜多小便,耳鸣遗精,炒黑治血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或浸酒。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劳伤咳血:桃金娘干果,浸入人尿2周,晒干,新瓦上煅存性,研细末。每次10g,日2次。童便冲服。”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孕妇贫血,病后体虚,神经衰弱:山稔子干果10~15g,水煎服。” ③《闽南民间草药》:“治便血:山稔子干果15g。水400ml,煎至8分服,连服数次。” ④《闽南民间草药》:“治痢疾:山稔子30~60g洗净,和水适量煎,临睡时再加入蜂蜜和服。” ⑤《岭南草药志》:“治血崩,吐血,刀伤出血:山稔子晒干,炒黑如炭,研细末存贮候用。每服15~30g,开水冲服。外伤可作外敷用。” ⑥《闽南民间草药》:“治烫伤:山稔子干,煅成性,研细末和茶油抹患处,日1次。”

食疗:①《岭南草药志》:“治鼻血:山稔子干15g,塘虱鱼2条,以清水600ml,煎至150ml,服之。” ②《岭南草药志》:“治脱肛:山稔子60~90g,煮猪肚汤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兴朝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山稔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兴朝;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903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