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代赭石


药材名称:代赭石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须丸(《本经》),代赭(《伤寒论》),赭石(《普济方》),钉头代赭(《图经本草》),红石头(《河北药材》)。

基源:代赭石为氧化物类刚玉族矿石。

原矿物:正品代赭石系指鲕状含石英碎屑赤铁矿矿石,习称钉头赭石,称为卵状赭石,系少数地区供药用。含赤铁矿生物灰岩,习称老赭石,系代赭石的伪品。鲕状含石英碎屑赤铁矿矿石——即主为赤铁矿He tite,主含 铁(Fe2O3);次为石英Quartz,主含二氧化硅(SiO2)。含石英、长石碎屑赤铁矿矿石——即主为赤铁矿He tite,主含 铁(Fe2O3);次为石英Quartz,主含二氧化硅(SiO2)以及长石。

历史:代赭石始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其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门也。”《我国药典》自1963年版始,历版均收载,正名为赭石,现今多称呼此名称。《别录》载:“代赭生齐国(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山谷,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染爪甲不渝者良。”苏颂:“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块,其上文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由此可见,古代代赭石正品是钉头赭石,即是赤铁矿为主鲕状 体。另从其主要成分铁的含量分析比较考证,钉头赭石含铁量高,一般均在60%以上;无“钉头”或“钉头”不明显者,或卵状赭石含铁量为55%左右。由此表明,古代本草记载代赭石上有“文头”,色如鸡冠者良的论点,与现代科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代赭石是较常用的矿物药,临床疗效显著,本世纪80年代起,对代赭石进行较全面研究:有人对其品种、形态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化学分析研究;有人进一步对代赭石炮制前后研究所含的常量及微量元素,水、酸、碱溶出成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有人进行煅制温度、煎煮工艺等方面的探讨;临床应用亦引起人们的重视,已开展了研究,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形态:赤铁矿单晶体呈板状,但少见。常见者为鲕状、肾状、豆状、块状或粉末状 体;鲕状、肾状或豆状者表面有突起(钉头),棕红色至暗棕红色,有的呈钢灰色,条痕樱红色或棕红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6;质脆;密度5.0~5.3g/cm3。粉末状 体主要不同处,表面无“钉头”,有时具花纹;条痕红棕色,土状光泽;硬度较低。

生境与分布:赤铁矿是自然界分布很广的铁矿物之一。主要是区域或接触变质作用成因的,有些是热液成因的,与石英、磁铁矿、碳酸盐等矿物伴生。 产地 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四川。

老赭石与代赭石主要不同处:老赭石为赤铁矿生物灰岩,表面钉头不明显。棕色或灰棕色,条痕黄棕色,弱金属光泽。体较轻。遇稀盐酸发生大气泡。

生药

采集: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

鉴别:本品多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暗红棕色或铁青色,表面附有少量棕红色粉末,有的有金属光泽,一面有圆形 状的突起,习称“钉头”,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硬度5.5~6,比重5~5.3,条痕樱红色,断口贝壳状至不平,每层均依钉头呈波浪状弯曲。气微,味淡。在浓盐酸中能缓缓溶解,其溶液带淡棕色,加10%的亚铁氰化钾试液立刻生成绿蓝色沉淀。以色赤红、钉头明显、质重而脆、有层纹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代赭石、醋赭石和煅赭石。 ①代赭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砸碎或碾细。 ②醋赭石 取净赭石碎块,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倒入醋内淬酥,如此反复煅淬数次,直至酥脆,取出干燥,碾成细粉。 ③煅赭石:取净赭石碎块,置炉火上煅红,放冷,刷去灰尘。或取赭石置铁锅内盖严,以炭火煅红,取出冷却,研细即可。

贮藏:置干燥处,防尘。

化学性质

主含 铁,其中铁70%,氧30%,有时含有杂质Ti、Mg、Al、Si和水分[1]。有报道本品除含有大量铁质外,还含有中等量硅酸及铝化合物,小量Mg、Mn、Ca[2]。最近报道了炮制后成分的变化[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077659。[2] 中药志.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95。[3] 并成药 1990;13(8):18。

药理

生赭石煎剂给小鼠iv的LD50为12.9g/kg,煅赭石为12.1g/kg,中毒后可见活动减少,肝肿大或肝肺充血。

参考文献

我国中药杂志 1989;14(2):42。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寒。” ②《药性论》:“甘,平。” ③《本草汇言》:“苦、涩、气温。” ④《本草正》:“微甘,凉。” ⑤《本草求原》:“辛且苦,寒。”

归经:入肝、胃、心胞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本草蒙筌》:“入少阳三焦、厥阴肝经。” ③《纲目》:“肝、包络两经血分。” ④《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⑤《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经。”

功效: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主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痿,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先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天雄。”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⑤《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痿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旋覆花,治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嗳气频频,呃逆不止,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喘。 ②配党参、山茱萸,治气逆喘息,属虚证者。 ③配龙骨、牡蛎,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

方选和验方: ①紫金丹(《观聚方要补》)治产后败血冲心,胁肋痛:代赭石(烧红醋蘸7遍,研细)30g,桃仁9g,大黄15g。上为末,薄荷水打面糊为丸,每服30丸,加至50丸。脐痛,煎四物汤送下;血癖,酒煎四物,加玄胡索。 ②代赭石汤(《御药院方》)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9g,陈皮6g,桃仁、桂枝、吴茱萸各5g。加姜,水煎服。 ③赭遂攻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水凝结,或因呃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轧细)60g,朴硝15g,干姜6g,甘遂4.5g(轧细药汁冲服)。若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克;呕多者,可先用赭石30g,干姜1.5g,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 ④《仁斋直指方》:“治诸丹热毒:代赭石、青黛各6g,滑石、荆芥各3g。以上为末,每服4.5g,蜜水调下,仍外敷之。” ⑤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等症:代赭石30g,龙骨15g,牡蛎15g,龟板15g,怀牛膝30g,元参15g,杭菊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普济方》:“治崩中淋沥不止:代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 ②《千金方》:“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9g。”

医药家论述

①王好古《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堕,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堕胎也。” ③张璐《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现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腹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症,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症,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症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症,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症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代赭石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天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代赭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天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96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