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椋子木


药材名称:椋子木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松杨、凉木(《本草拾遗》)。

基源:为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株木的心材。

原植物:梾木Cornus crophylla Wall.

余项参见“丁榔皮”条。

化学性质

附 树皮含鞣质8%~20%。叶含鞣质5%~13%。种子含半干性油,出油率7%~15%,及异槲皮甙。果肉及种仁含油脂。鲜果含油量33%~36%,出油率20%~30%。油含不饱和脂肪酸约77.68%,其中油酸约38.3%,亚油酸约35.85%[1]。干根和树皮含桦木酸(Betulinic acid).产率约1.2%[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7。[2] CA 1984;101:188103n。

药性

性味:①《唐本草》:“甘、咸,平。”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树皮:苦,平。”

功效:破血,养血,安胎,止痛;树皮: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①《唐本草》:“主折伤。”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树皮:风湿筋骨疼痛,腰腿痛,肢体瘫痪。” ③《新华本草纲要》:“治疗高血脂症有显著疗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高血压:椋子木根60g,黄精、龙胆草各9g。共研细粉,每次6g,开水吞服,每日2~3次。”

单方应用:《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头痛、咽喉痛、关节酸痛:椋子木6~15g,浸酒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宇欢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椋子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宇欢;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96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