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匐地风毛菊


药材名称:匐地风毛菊

名称出处:《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概况

异名:索尔公玛保、穷得儿玛保、松觉底打(藏语译音)。

基源:为菊科风毛菊属植物星状风毛菊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星状风毛菊Saussurea stella Maxim.

形态:多年生无茎草本,全株光滑。根粗壮,根颈处被棕色纤维状枯存叶柄。叶多数,全部基生,莲座状,无柄,线状披针形,长3~12cm,宽0.3~1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增宽,紫红色。头状花序多数,直径7~10mm,无花序梗,密集成半球形;总苞圆柱形,总苞片5层,常紫红色,外层长圆形,内层线形,长10~17mm,宽1~2mm;花全部管状,紫红色,长约16mm,管部长约9mm;花药蓝灰色,长约5mm,基部有具绵毛的尾;花柱分枝基部有节。瘦果圆柱形,光滑;冠毛白色,内层羽毛状,长10~12mm,外层很短,易落。花果期7~9月。(图见《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第1册.173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450~5400m的高山草地、河滩草地及沼泽地。分布于我国 、青海、四川、云南、甘肃。锡金、不丹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9月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从全草中分得六个黄酮,分别为:芹菜素(Apigenin)、刺槐素(Acacetin)、山柰素、槲皮甙、山柰酚-3-O-α-L-鼠李糖甙及椴藤宁(Tilianin)。

参考文献

CA 1990;113∶20879 y。

药性

性味:①《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苦,寒。”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甘,平。”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脾经。”

功效:除湿通络。

主治:①《全国中草药汇编》:“风湿筋骨疼痛。”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毒性热症,骨折。”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风湿筋骨疼痛,伸屈不利,肉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4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风湿筋骨疼痛,屈伸不利:匐地风毛菊配秦艽、老鹳茸、铁线莲各适量,水煎服。”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肉中毒:匐地风毛菊、糙苏适量,水煎服。”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性关节痛:匐地风毛菊15~24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梓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匐地风毛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梓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96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