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蜜柑草
名称出处:《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概况基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蜜柑草的全株。
原植物:蜜柑草Phyllanthus tsumurae Hayata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光滑无毛。茎直立,分枝多而细长。叶互生,具短柄,有托叶2枚;叶片排列成2列,宛如羽状复叶,线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先端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花小,单性,通常雌雄同株,簇生或单生于叶腋;无花瓣;雄花萼片4.花盘腺体4枚,分离,与萼片互生,雄蕊2~5,无退化雌蕊;雌花萼片6;花盘腺体6,子房6室,柱头6,每室有胚珠2颗。蒴果具细柄,下垂,扁球形,直径约2mm,果皮肉质,呈浆果状,果皮褐色,表面平滑。种子三棱形,灰褐色,具细瘤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582页.5406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阳性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药性性味:①苏医《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②《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淡,凉。”
功效:清热,明目,健胃,止痢,渗湿,利尿。
主治:①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蛇咬伤,小儿疳积。并治感冒,眼结膜炎,暑热腹泻,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 ②《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治肝炎黄疸,暑热腹泻,红白痢,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福建药物志》:“治肝炎:鲜蜜柑草、鲜黄胆草各60g,田螺7粒,鸭肝1个,冰糖60g,水炖服。”
单方应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痢疾、肠炎:蜜柑草30~45g,水煎服。”
食疗:①《福建药物志》:“治小儿疳积:蜜柑草根、老鼠耳鲜根各15g,猪肝或猪瘦肉适量,水炖食。” ②《福建药物志》:“治夜盲症:鲜蜜柑草30~60g,动物肝脏120g,苍术9g,水炖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宇姻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蜜柑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宇姻;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