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三铃子


药材名称:三铃子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

异名:歪头菜(《救荒本草》),野豌豆、豆菜(《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歪头菜全草及根。

原植物:歪头菜Vicia unijuga A.Br.

余项参见“歪头菜”条。

生药

采集:秋季采收根及全草,根晒干,叶鲜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叶含黄酮甙类成分,大叶波斯菊甙(Co osiin)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以及血液凝集素(Agglutinins)[1、2]。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71;91(5):587 。[2] CA 1977;87:100527s。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补虚。

主治:劳伤,头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制剂中。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贵州民间药物》:“治劳伤:三铃子根15g。蒸酒30ml,每日服3次。”

食疗:《贵州民间药物》.“治头晕:三铃子嫩叶10g,蒸鸡蛋吃。”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可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三铃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可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86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