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鄂豆根


药材名称:鄂豆根

名称出处:《湖北中草药志》

概况

异名:山豆根、 七(湖北、湖南)。

基源:为豆科山豆根属植物鄂豆根的根。

原植物:鄂豆根Euchresta tubulosa Dunn,又名豆根、黄结(湖北)。

形态:灌木。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7枚,对生。总状花序与叶对生或互生;萼钟状,极偏斜,萼齿5,极短;花萼白色,旗瓣狭;二体雄蕊(9+1),花药丁字着生;子房具长柄,胚珠1~2粒,荚果膨胀,卵状长圆形,略肥厚,呈核果状。种子一粒。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200m的山地及密林中。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

化学性质

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Oxy trine)、金雀花碱[1]。又从根得山豆根酮(Euchrenone)a1、a4、a14、a15、b2、b17、b18;山豆根亭A~E(Euchrestin A~E)、山豆根呋喃(Euchrestafuran)、山豆根亭Ⅰ(Euchrestin Ⅰ)等14个化合物[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8。[2] Phytochemistry 1993;33(3)∶701。

药性

性味:《新华本草纲要》:“根:味苦,性凉。”

功效:驱虫,利咽,解热毒。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用于腹胀,腹痛,痢疾,咽喉肿痛,牙痛,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腹痛,腹胀,咽喉肿痛:鄂豆根9~15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鄂豆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83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