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栗毛球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风栗壳(《广东中药》),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
基源:为壳斗科栗属植物板栗的总苞。
原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 Blume
余项参见“栗子”条。
药性功效:凉血热,消痰火。
主治:丹毒,瘰疬结核,百日咳。 ①《补缺肘后方》:“治丹”。 ②《唐本草》:“疗丹火疮,毒肿。” ③《滇南本草》:“烧灰吹鼻中,治中风不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广东中药》Ⅰ:“治痰火核:风栗壳、夏枯草。水煎服。” ②《广东中药》Ⅱ:“治痰火头疬:风栗壳30g.蜜枣3枚。同煎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丹毒:壳兜,煎水洗浴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伍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栗毛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伍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