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药材名称:黍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

异名:黍米、稷米(《别录》),稷(《纲目》),粢米、穄米(《补缺肘后方》),糜子米(《饮膳正要》),麇穰黍(《广济方》)。

基源:为禾本科黍属植物稷的颖果,黍属全世界有500余种;我国有18种,2变种,入药有4种。

原植物:稷Panicum miliaceum L.

历史:黍米、稷米始载于《别录》。《本草经集注》云:“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之,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则皆用秫麦也。”《纲目》云:“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可煎食,俱可做饧。”以上所述皆是本种。

形态:一年生。秆粗壮,直立,高50~120cm,秆节密生髭毛,节下被疣基毛。叶鞘松包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高约1mm,顶端被纤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cm,宽5~20cm,两面具脱落性疣基长柔毛。圆锥花序长10~35cm,分枝粗或纤细,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mm;颖纸质,无毛,第1颖正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2/3,顶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2颖等长于小穗,具11脉,其脉在顶端渐汇合呈喙状;第1外稃似第2颖,具11~13脉;第2外稃近软骨质,背部圆,平滑,具7脉;鳞被2,具多脉。花果期7~10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10卷.第2分册202-203页.图60 1~10)

生境与分布:喜生于山坡干燥地区。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大多为栽培。欧、亚、美、非洲等温暖地区也常有栽培。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种子。

化学性质

含2.86%灰分,6.25%粗纤维,15.86%粗蛋白,59.65%淀粉,5.07%油,其中的脂肪酸类有棕榈酸、二十四烷酸、油酸、亚油酸;蛋白质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黍素(Miliacin)。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6。

药性

性味:甘,平。 ①《吴普本草》:“甘。” ②《别录》:“甘,温。” ③《饮膳正要》:“甘,平。” ④《纲目》:“甘,微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功效:益气补中。

主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小儿鹅口疮,烫伤。 《别录》:“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粥或淘取泔汁。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肘后方》:“治烫、火伤所灼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份。各熬令黑如炭,捣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单方应用:①《千金方》:“治小儿鹅,不能饮乳:黍米汁涂之。” ②《新编中药大辞典》:“治鳖瘕: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200ml。” ③《别录》:“治咳逆,霍乱、烦渴:黍米煎汤服。”

医药家论述

①寇宗奭《本草衍义》:“丹黍米,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然亦动风。” ②李时珍《纲目》:“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郭义恭《广志》有赤黍、白黍、黄黍、大黑黍、牛黍、燕颔、马革、驴皮、稻尾诸名,俱以三月种者为上时,五月即熟;四月种者归中时,七月即熟;五月种者为下时,八月乃熟。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或蒸食,俱可作饧。”

参考文章不失黍絫成语辞典李时珍认为玉蜀黍有何功用?中医中药李时珍认为蜀黍有何功用?中医中药李时珍认为黍有何功用?中医中药黍油麦秀造句素材黍鹀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鸟类麦秀黍离造句素材杀鸡为黍造句素材黍离麦秀造句素材杀鸡炊黍造句素材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星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星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78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