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飞天蜈蚣
名称出处:《陆川本草》
概况异名:蜈蚣草、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落地蜈蚣、百足草(《陆川本草》)。
基源:为天南星科石柑属植物百足藤的茎叶。石柑属全世界约75种,我国约8种。
原植物:百足藤Pothos repens(Lour.)Druce,又名细蜈蚣草、姜藤、石蜈蚣、下山蜈蚣(广东),蜈蚣藤、鸭子草(广东)。
形态:附生藤本,长1~20m,分枝较细,营养枝具棱,常曲折,节间长0.5~1.5cm,节上气生根长1~2crn贴附生于树上;花枝圆柱形,具纵条纹,节间长1~1.5cm,不常有气生根,多披散或下垂。叶片披针形,向上渐狭,长3~4cm,宽5~7mm,与叶柄皆具平行纵脉,细脉网结,但极不明显,叶片长楔形,先端微凹,长13~15cm,宽1~1.5cm;幼枝上叶片小,长1~2cm,宽3~4mm;叶柄长2~3cm,宽约4mm。总花序柄腋生和顶生,长2~3cm;苞片3~5,披针形,长1~5cm,覆瓦状排列或较远离;苞片腋内生花序;序柄细长,长11~13cm,基部有1长1~2cm的线形小苞片。佛焰苞绿色,线状披针形,锐尖,具长尖头,长4~6cm,宽5~8mm。肉穗花序黄绿色(雄蕊黄颜色,雌蕊淡绿),细圆柱形,长5~6crn,果时伸长可达10cm,粗1.5~2mm,具长约5~6rnm的梗。花密,径约2mm,花被片6,黄绿色,雄蕊和柱头稍超出花被,花药黄颜色。浆果成熟时焰红色,卵形,长约1cm。花期2~4月,果期5~7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17页,图版3∶9)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内石上及附生于树干上。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越南亦有分布。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防霉。
药性性味:辛,温。
功效:消肿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眼生翳膜。 ①《陆川本草》:“消中,止痛。治跌打,疮痈。” ②《贵州民间药物》:“接骨,止痛。治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等多种炎症:飞天蜈蚣研末,每次1g。” ②《中草药学》:“治牙痛:鲜飞天蜈蚣适量含嚼,或水煎服。” ③《陆川本草》:“治眼上(翳)膜:飞天蜈蚣、钱凿草等份。双料酒少许共捣烂,用白布袋盛药,放于病眼周围,日10余次。” ④《中草药学》:“治毒蛇咬伤:鲜飞天蜈蚣捣烂外敷或水煎服。” ⑤《中草药学》:“治外伤出血:飞天蜈蚣研粉撒布外包。”
食疗:《贵州民间药物》:“治劳伤或跌损疼痛:铁斑鸠15g。泡酒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飞天蜈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