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黑阳参


药材名称:黑阳参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黑元参(《滇南本草》),白紫草、牛舌头菜(《云南中草药》),狗舌草(云南)。

基源:为紫草科滇南紫草属滇紫草的根。滇紫草属1种,特产于我国云南。

原植物:滇紫草Antiotre dunnianum(Diels)Hand.-Mazz.,又名长蕊斑种草(《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9~30cm,全株被开展的短柔毛。根肥大,圆柱形,外皮褐色。茎直立,1~2条,上部分枝。基生叶丛生,长椭圆状匙形或狭椭圆形,长3.5~18.5cm,宽1~5cm,顶端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两面被糙伏毛,以背面较密;茎生叶互生,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5cm,宽不及1cm。圆锥花序顶生,有少数或多数分枝,分枝长1~9cm,无苞片;花细小;花梗长2~3mm,稍下弯;花萼钟形,5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有开展的短柔毛;花冠蓝色,花冠管漏斗状,长约4.5mm,在筒中部有5个梯形的附属物,上部5裂,裂片圆形,长约2mm;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而略伸出于筒外。子房4裂。小坚果4枚,半圆球形或肾形,长约2mm。(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72页.图5097)

生境与分布:生于1950~2500m的山坡疏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分布于广西西部、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微甘。”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甘,凉。”

功效:养阴补虚,除热解毒。

主治:虚劳发热,头昏,热淋,痈肿,口疮,牙疳。 ①《滇南本草》:“滋养真阴,调血除热。退诸劳热,利小便,治热淋膏淋。” ②《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治头昏。”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阴虚发热,尿路感染、肝炎;外用治口腔炎,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治热淋、阴虚发热、黑阳参9~15g。水煎服。” ②《云南中草药》:“治痈肿:鲜黑阳参适量,捣烂外敷。” ③《云南中草药》:“治口腔炎,走马牙疳:黑阳参研末撒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阳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黑阳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阳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55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