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藜茎


药材名称:藜茎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为藜科藜属植物藜的老茎。

原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

余项参见“藜”条。

化学性质

目前报道的藜茎中甾类成分[1~4]有β-脱皮激素(β-Ecdysone)、水龙骨甾醇B(Polypodine-B)、豆甾醇(Stig sterol)、菜油甾醇(Camesterol)、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8-α-乙酰氧基脱皮激素(8-α-Acetoxyecdysone);微量无机物,氨基酸[7]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酰胺(Glutam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天冬酰氨(Aspargine)、脯氨酸(Prul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r-氨基酪酸(r-Amino butyric acid)等,花椒毒素(Xamthotoxin)及茛菪亭(Scopoletin)两种香豆素[2],此外还报道含有n-三十六烷醇、草酸盐[5]等。

参考文献

[1] Fitoterapia 1981;52(2):77。[2] Fitoterapia 1985;56(3):172。[3] Experientia 1977;48(3):305。[4] Fitoterapia 1991;62(2):178。[5] Riv Ital EPPOS 1981;63(1):47。[6] Veterinaria(Mexico city) 1985;16(1):21。[7] Joshi Eiyo Daigaku Kiyo 1989;20:75(CA 1989;111:22385s)。

药性

主治:《纲目》:“藜茎烧灰和荻灰、蒿灰等份,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福州中草药》:“治皮肤瘙痒:藜茎或全草适量,煎汤外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艳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藜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艳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55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