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鲜黄连
名称出处:《东北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洋虎耳草(《我国植物图鉴》),细辛幌子、常黄连(《东北药用植物志》),朝鲜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毛黄连(《辽宁经济植物志》)。
基源:为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鲜黄连的根茎。
原植物:鲜黄连Jeffersonia dubia(Maxim.)Benth.et Hook.f.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25cm。根茎短,外皮暗褐色,内部鲜黄颜色,密生细而有分枝的须根。叶片近圆形,径约5~8cm,基部深心形,顶端微凹,边缘波状,掌状脉7~9条,叶质薄,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3~25cm,无毛,基部具紫褐色的鳞片。花单生于花茎顶端,径约2cm;萼片4,紫红色,早落;花瓣6~8,倒卵形,淡紫红色或带紫红色;雄蕊8;雌蕊1,纺锤形。蒴果。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长白山植物药志》.442页.图版198)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林下、山坡、灌丛或山脚湿润地上。分布于我国东北。
生药采集:9~10月采挖根茎,除去地上部分及根须,洗净,晒干。药材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鉴别:干燥根茎甚短,外表棕褐色,上有茎基残存,并被小鳞片。断面黄白色,木质部往往有空隙,气特异,味苦。
化学性质根和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1];根茎含三萜皂甙、木兰碱[2]。
参考文献[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69。[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57。
药性性味: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健胃止泻。
主治: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发热烦躁,口舌生疮,眼结膜炎,扁桃体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衄血,吐血;肠炎,腹泻,痢疾。”②《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消化不良,腹痛,痈疽,疔肿,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如洗眼等。)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热吐酸:鲜黄连6g,苍术9g,甘草3g,水煎服。”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眼结膜炎:鲜黄连适量,煎汁洗眼。”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勇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鲜黄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勇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