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狐肉


药材名称:狐肉

名称出处:《新修本草》

概况

基源:为犬科狐属动物狐的肉。狐属全世界约9种,我国约3种。

原动物:狐Vulpes vulpes L.,又名龙狗、毛狗(《中药大辞典》),红狐、草孤、赤狐(《我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狐体形细长,体长约60~90cm,尾长约40~60cm,体重5~10kg。颜面部狭,吻尖,耳大,四肢短, 周围有臭腺,能分泌狐臊气味,尾粗长,尾毛蓬松。个体毛色差异较大,一般头部棕灰色,吻部棕黑色,下颌暗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体侧为黄褐色,腹面黄白色。四肢浅褐色或棕色,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尾部颜色同背色相似或有黑褐色毛混杂,尾端白色。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森林边缘、草原、丘陵等处的洞穴或树洞中,~般多昼伏夜出。善于隐蔽。嗅觉、听觉和视觉均灵敏。性狡猾多疑,行动迅速。分布极广,几乎我国各地都有,但在数量上有差异。喜捕捉鼠类、黄鼬、野兔及各种野禽鸟卵,也食小鱼、青蛙、昆虫及一些植物性食物如野果等。也盗食家禽。

生药

采集:全年猎捕,但多在冬季捕捉,捕后杀死取肉,多鲜用。

药性

性味:甘,温。 ①《食疗本草》:“温,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暖。” ③《纲目》:“甘,温。”

功效:补虚暖中,解疮毒。

主治:虚劳,健忘,惊痫,水气黄肿,疥疮。 ①《唐本草》:“作臞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 ②《食疗本草》:“补虚,又主五脏邪气。” ③《医学入门》:“补虚,治健忘。” ④《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120~24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疥疮不愈:狐肉、一支箭、夏枯草、蒲公英、侧耳根各适量,共炖汤服。”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狐肉配陈腊肉炖服。” ②狐肉羹(《食医心镜》)治惊痫,神情恍惚,语言错谬,歌笑无度:狐肉1片及五脏,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亦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雨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狐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雨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34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