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百药煎


药材名称:百药煎

名称出处:《本草蒙筌》

概况

基源: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

余项参见“五倍子”、“茶叶”条。

生药

鉴别:为灰褐色的小方块,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微具香气。

加工炮制:将五倍子捣碎,研末过筛,每1kg加入茶叶末100g,酵糟400g,同置容器中拌匀捣烂,摊平,切成约3cm见方的小块,俟发酵至表面,有霜时取出,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

性味:酸、甘,平。 ①《医学入门》:“酸。” ②《纲目》:“酸、咸、微甘。” ③《要药分剂》:“酸、咸。”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肺、胃。” ②《要药分剂》:“入心、肺二经。”

功效: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主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痈肿疮疡。 ①《本草蒙筌》:“治肺胀喘咳不休。” ②《医学入门》:“润肺治咳嗽,化痰,止渴。疗肠风下血;为末掺诸疮,干水敛口。” ③《纲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热,生津止渴,收湿消酒。止下血,久痢,脱肛,牙齿宣,面鼻疳蚀,口舌糜烂,风湿诸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泡汤含。

使用注意:外感咳嗽,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百药煎散(《医学心悟》)治咽痛:百药煎15g,硼砂4.5g,甘草6g。为末。每服3g,米饮调,食后细细咽之。 ②香梅丸(《济生方》)治肠风脏毒·百药煎(烧灰存性)、乌梅(同核烧灰存性)、白芷(不见火)等份。为末,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用米饮送下。 ③《普济方》:“治牙龈疳蚀:百药煎、五倍子,青盐(煅)各4.5g,铜绿3g。为末。日掺2~3次。” ④水瓢丸(《岁时广记》)消暑止渴:百药煎、腊茶等份。为末,乌梅肉捣和丸,芡子大。每含1丸。 ⑤《丹溪心法》:“治劳嗽:诃子、百药煎、荆芥穗。上为末,姜、蜜丸。噙化。” ⑥《濒湖医案》:“定嗽化痰:百药煎、片黄芩、橘红、甘草各等份。共为细末,蒸饼丸,绿豆大。时时干咽数丸佳。” ⑦《太平圣惠方》:“治大肠便血:百药煎、荆芥穗(烧存性)等份。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50丸。米饮下。” ⑧《圣济总录》:“治下痢脱肛:百药煎1块,陈白梅3个,木瓜60g。以水200ml煎100ml,日2服。”

单方应用:①姚僧坦《经验方》:“治乳结硬痛:百药煎末,每服9g,酒200ml,煎数沸服之。” ②《仁斋直指方》:“治肠痈内痛:大枣(连核烧存性)、百药煎等份。为末。每服3g,温酒服,日1。” ③《医林集要》:“治脚肚生疮,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黄水出,痒不可忍,久成痼疾:百药煎末,清水调,逐疮周围涂之,自外入内。先以贯众煎汤洗之,日1次。 ④《濒湖集简方》:“治大肠气痔,作痛下血:百药煎末,每服9g,稀粥调服,日2次。”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过,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参考文章含有百药煎的处方(二)中医中药含有百药煎的处方(一)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韵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百药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韵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34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