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鬼目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耒甘(《别录》),排风子(《纲目》),毛藤果(《百草镜》)。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白毛藤的干燥果实。
原植物:白毛藤Solanum lyratum Thunb.[S.dulca ra L.yar.pubescens Blume;S.dulca ra L.var.lyratum(Thunb.)Sieb.et Zucc.ex Bonati]
余项参见“白毛藤”条。
生药采集: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果实。
化学性质果实含茄碱[1]。
附 茎含莱普亭宁定碱(Leptinidine)及其糖甙的混合物等甾体类生物碱[2,3]。
参考文献[1] 甾体激素药源植物,科学出版社,1983:124。[2] Chem Pharm Bull 1985;33:67。[3] Planta Med 1986;52:496。
药性性味:《别录》:“酸,平。”
功效:清风热,明目,止痛。
主治:目赤.牙痛。 ①《别录》:“明目。” ②《四川中药志》:“治牙虫。” ③《重庆草药》:“治眼雾,见风流泪,白雾遮睛及痘风眼。”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5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圣济总录》:“治风热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排风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30g。为末。每服6g,卧时温水下。”
单方应用:《四川中药志》:“治牙虫:鬼目研成细粉,放在烧红的瓦片上,再滴酒少许,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鬼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