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海南茄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耳环草、小丁茄(广东),衫纽藤、卜古雀、金纽头、细颠茄(海南)。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海南茄的干燥根。
原植物:海南茄Solanum procumbens Lour(S.hainanensis Hance)
形态:灌木高1~2m,直立或平卧,多分枝,小枝无毛,具黄土色基部宽扁的倒钩刺,刺长2~4mm,基部宽1.5~4mm,端尖,微弯,褐黄颜色;嫩枝、叶下面、叶柄及花序柄均被分枝多,无柄或具柄的星状短绒毛及小钩刺。叶卵至长圆形,长2~6cm,宽1.5~3cm,近全缘或作5个粗大的波状浅圆齿,在叶两面均着生1~4个小尖刺;蝎尾状花序顶生或腋外生;花萼杯状,直径约3mm,4裂;花冠淡红色,花冠筒长约1.5mm,冠檐长约9mm,先端4裂;雄蕊4枚,花药先端延长,长约6mm,花柱先端2裂。浆果球形,直径约7~9mm,宿存萼向外反折,果柄长约2cm,顶端膨大;种子淡黄颜色,近肾形,扁平,长约3mm,宽约2mm。花期春夏间,果期秋冬。(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7卷.第1分册.99页.图版24∶4-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m左右疏灌丛中或林下。分布于海南、广东。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根和叶中含有甾体生物碱[1]茄烯酮(Solasodenone)(1),根中还含有3β-羟基-5α-孕烷-16-酮[2]。
参考文献[1] Phytochemistry 1978;17(6):1070。[2] Phytochemistry 1978;17(10):1802。
药性性味:辛、苦,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凉。有小毒。”
功效:散瘀止痛,祛风,截疟,调经。
主治:跌打损伤,关节肿痛,感冒头痛,扁桃体炎,咽喉炎,疟疾,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海南茄根30~60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智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南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智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