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胡颓子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异名:卢都子(《中藏经》),雀儿酥(《雷公炮炙论》),蒲颓子、半含春(《纲目》),甜棒子(湖北),三月枣、野樱桃(安徽)。
基源: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胡颓子的果实。胡颓子属全世界约45种;我国有40种,其中约20种药用。
原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
历史:胡颓子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历代本草均有收载。《纲目》云:“其树高六七尺,其枝柔软如蔓,其叶微似棠梨,长狭而尖,面青背白,俱有细点如星,老则星起如麸,经冬不凋,春前生花朵如丁香,……结实小长,俨如山茱萸,……”所言正是本种。
形态:常绿灌木,高3~4m,具棘刺。枝开展、下垂,小枝褐锈色,被鳞片。叶厚革质,椭圆形或矩圆形,长5~10cm,宽2~5cm,两端钝或基部圆形,边缘微波状,表面绿色,有光泽,背面银白色,被褐色鳞片,侧脉7~9对。叶柄粗壮,褐锈色,长5~10mm。花银白色,1~4朵簇生,下垂,被鳞片,花梗长3~5mm,花被筒圆形或漏斗形,长5.5~7mm,上部4裂,裂片矩圆状三角形,内面被短柔毛,雄蕊4,子房上位,花柱直立,无毛。果实椭圆形,长1.2~1.4cm,被锈色鳞片,成熟时红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5~6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65页.图3659)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林下。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日本也有。
生药栽培: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均可栽培。种子繁殖,在3~4月春播,按行距20~25cm开沟条播,覆土2~3cm,播后浇水保湿,幼苗高50cm时移栽。亦可在9~10月进行扦插繁殖,剪取2年生老枝,长16~20cm,除留上端1~2个短枝和叶片外,其余枝叶都剪除,作为插条,按株行距7~10×33cm,深约15cm,开沟斜插,上端枝叶留于地面,覆土压紧后浇水,成活后移栽。移栽定值均在9~10月进行,将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成1~2个主干,保全细根,按株行距各2~2.5m开穴,每穴栽苗1株,覆土压紧后浇水定根。栽后注意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秋季应整枝修剪,冬季可施堆肥。
化学性质附 花含挥发油,植物体含氨基酸,主要为天冬酰胺(Asparagine)[1]、另含中性酯类、甘油类脂类、磷脂类、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等[2]。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06。[2] CA 1988;108:93301k。
药性性味:甘、酸,平。 ①《食经》:“甘。” ②《中藏经》:“酸、涩。” ③《纲目》:“酸,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酸,平。”
功效:收敛止泻,消食开胃,止咳平喘,止血。
主治:肠炎,泻痢,消渴,喘咳,食欲不振,咯血,血崩。 ①《草木便方》:“除烦热,消渴。” ②《食经》:“补益五脏。” ③《现代实用中药》:“收敛,止泻。治痢疾。” ④《福建民间草药》:“止血,疗痢。” 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收敛止泻,止咳平喘。治消化不良,疝气,喘咳,血崩,骨髓炎,痔疮,腰部扭伤。”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消食止痢。治肠炎,痢疾,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现代实用中药》:“治痢疾:胡颓子9~15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胡颓子,凌冬不雕,子亦应益人。或云寒热病不可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运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胡颓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运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