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螺蛳壳


药材名称:白螺蛳壳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白螺壳(《肘后方》)。

基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等的贝壳。

原动物:方形棱螺Bellamya quadrata(Benson)。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Heude)。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Reeve)。多棱角螺Angulyagra polyzonata(Frauenfela)

历史:本品见于《纲目》:“治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烫火伤。”《饮片新参》:“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现代实用中药》、《江苏药材志》、《我国动物药》均有收记。

形态: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cm,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以藻类及其他植物为食。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

鉴别:本品呈圆锥形,螺层7级,各级有棱,并有不明显的横斜纹线,壳口歪,卵圆形,外表面灰白色。体轻,质脆。气无,味淡。以陈久色白、壳顶不碎者为佳。

加工炮制:白螺蛳壳,洗净晾干,碾成碎块。煅螺蛳壳 取净螺蛳壳,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末。

药性

性味:甘、淡,平。 ①《纲目》:“甘,寒。” ②《饮片新参》:“淡,平。” ③《中药大辞典》:“甘、淡,平。”

功效:化痰,散结,止痛,敛疮。

主治:热痰咳嗽,反胃膈气,胃痛吐酸,瘰疬,溃疡久不收口,烫火伤。 ①《纲目》:“治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疮,疮疖,下疳,汤火伤。” ②《饮片新参》:“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③《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及胃酸过多。” ④《中药大辞典》:“化痰,散结,止痛,敛疮。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 ⑤《贵州中草药名录》:“治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9g,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银粉散(《奇效良方》)治下疳,阴头生疮:白螺蛳壳,轻粉两味,不拘多少。先将白螺蛳壳火内煅酥为末,于水内飞过,去土石粗者;次用轻粉,随分量入药内,每用少许,贴在疮上。 ②《纲目》:“治杨梅疮烂:白螺蛳壳、辰砂等量,冰片少许,为末搽之。”

单方应用:①《医学正传》:“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火煅为末,每服2g,温酒调下。” ②《纲目》:“治膈气疼痛:白螺蛳壳烧研,每服3g,酒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雄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螺蛳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雄;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99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