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地骨皮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杞根、地骨(《本经》)、枸杞根(《本草经集注》)、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白疙针(内蒙),枸杞菜(广东、广西、江西),狗牙子(四川)。
基源: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及宁夏枸杞的根皮。枸杞属全世界约80种;我国约7种、3变种。
原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山枸杞)Lycium barbarum L.
历史:始载《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谓:“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图经本草》:“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称呼为甜菜。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基根名地骨。”《纲目》:“枸杞二树名。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枸杞之果名枸杞子,有补肾、明目、强筋骨功效;其根皮名地骨皮,有清热凉血、消渴、补正气等功效。”《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所描述者均系本种。
形态:灌木,枝条长达1~4m,细长柔弱,弧垂或作匍匐状,具短棘刺。单叶互生或簇生于枝端,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5~17mm,全缘,具短柄。花数朵生于叶腋,花梗细,长5~16mm;花萼钟形,3~5裂;花冠漏斗形,淡紫色,长约1cm,裂片具缘毛;雄蕊5枚,花丝基部密生绒毛;子房长卵形,花柱细长,伸出花外。浆果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5mm,熟时红色。种子多数,肾形,黄颜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图1951)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岸、路旁、村边、山坡荒地。广布于全我国。亚洲东部其他地区及欧洲也产。
宁夏枸杞与拘杞的主要区别为花萼通常2中裂;花冠筒部较裂片稍长,筒之中下部变狭呈圆筒形,筒部及裂片均较窄,花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边缘无缘毛。花期5~10月,果期6~11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彩图27)生于海拔2000~3000m的河岸、干山坡、渠畔、砂砾地、耐盐,耐寒、耐旱,适盐渍化的砂质壤土。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生药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鉴别
性状:根皮筒状、槽状或不规则卷片,长3~10cm,宽0.5~1.5cm,厚1~3mm;外表面土黄颜色或灰黄颜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颜色,有细纵纹。质轻脆,折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香,味微甘而后苦。以块大、肉厚、无木心者为佳。
显徽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4~10余列细胞,其外有较厚的落皮。韧皮部射线大多宽1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或2至数个成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并含多数淀粉粒。粉末:米黄颜色,气微,味微甘、后稍涩。 ①草酸钙砂晶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薄壁细胞充满砂晶形成砂晶囊。 ②纤维多单个散在,常与射线细胞相连,呈梭形或纺锤形,有的微波状弯曲,长110~324μm,直径17~48μm,壁厚3~11μm,木化,纹孔稀疏,有的胞腔内含黄棕色物。 ③石细胞稀少,呈类圆形、短纺锤形或类长方形,直径32~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至8μm,纹孔较少。 ④韧皮射线宽1列细胞,高8~13个细胞。 ⑤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22μm,大粒脐点较明显,点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⑥木栓细胞类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微状,胞腔内含黄颜色物。(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96)
加工炮制:①净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晒干。 ②炒制 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至冒烟时,再加入地骨皮片,炒至微黄颜色,筛去麦麸。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桂皮酚和多量酚性物质,甜菜碱(Betaine)[1]。枸杞素A(Lyciumin A.0.007%)为环状焦谷氨酰-脯氨酰-酪氨酰-甘氨酰-缬氨酰-甘氨酰-丝氨酰-色氨酸的八肽,其中甘氨酰4的α碳与色氨酰8的吲哚N1连接;枸杞素B是其结构中色氨酸取代酪氨酸[2,3,4];还分得β-谷氨酸、亚油酸、亚麻酸、三十一酸[1]和草酸钙[5]。另含地骨皮胺A(Kukoamine A)[6]。
参考文献[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9。[2] Tetrahedron Lett 1989;30(44):6041。[3]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4):180。[4] CA 1990;112:145388y。[5] 我国中药杂志 1989;14(3):138。[6] Tetrahedron Lett 1980;21:1355。
药理①解热作用 地骨皮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醇部分之水提物,乙醚残渣水提物及铅盐沉淀分离部分对热原发热家兔有显著解热作用。而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残渣水提物无此作用[1~3]。 ②降血糖作用 家兔po地骨皮煎剂8g/kg有一定降血糖作用,给药后4~5h作用最明显,平均降低14%,此后维持此种降低情况达4h尚未恢复;对家兔肾上腺素高血糖无显著影响,虽使血糖有所升高,但使高血糖持续时间缩短1/4[4]。早期研究报道,家兔po地骨皮煎剂对血糖并无明显影响[5];但sc其浸膏,在第一小时之末,可使5只家兔的血糖降低约14%[6]。 ③降血脂作用 家兔po地骨皮浸膏可使血清总胆固醇明显降低,对甘油三酯含量影响不大[7]。甜菜碱有抗脂肪肝作用[8],但用地骨皮浸膏给家兔po,未见对肝脏脂肪含量有明显影响[7]。 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地骨皮煎剂、浸剂、酊剂及注射剂(水提醇沉)对麻醉犬、猫、兔及清醒大鼠均有降压作用[9,11]。对猫的降压作用浸剂优于煎剂;降压持续时间均较短,程度中等;兔耳实验不能肯定是直接扩张血管而降压[9]。地骨皮的降压作用除有中枢因素参.外,还可能与阻断交感神经末梢的作用有关。小剂量重复注射未见快速耐受现象[11]。地骨皮降压期间,心电图除有心率变慢、T波减低外,无明显变化,中毒量可使家兔心脏产生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10]。 ⑤抗菌抗病毒作用 地骨皮煎剂对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无作用[12];但有实验证明,地骨皮煎剂对金黄颜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3]。对结核杆菌稍有抑制作用[14]。用细胞培养方法证明,地骨皮煎剂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致细胞病变的作用[15]。 ⑥其它作用 地骨皮注射剂对未孕大鼠与小鼠的离体 有显著兴奋作用[11]。
毒性:家兔po地骨皮煎剂80g/kg或ip60g/kg,仅见倦伏不动,3~4h后即恢复,犬ig120g/kg或ip30g/kg,很快呕吐,倦伏,四肢无力,4~5h后逐渐恢复,2~3d可恢复正常[9]。小鼠ig注射剂262.6g(生药)/kg以上,未见死亡。其煎剂、酊剂、注射剂ip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2.8,4.7,10.7g/kg[9~11]。地骨皮酊剂ip对小鼠的亚急性LD50为4.1g/kg,说明地骨皮在体内无明显蓄积性[10]。
参考文献[1] 生药学杂志(日) 1967;21:17。[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7;223:664。[3] 生药学杂志(日) 1970;24(2):51。[4] 南京药学院学报 1957;(2):61。[5] 日本药物学杂志 1930;11(1):11。[6]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 1936;3(1):4。[7] 中医药研究参考 1974;6(1):10。[8]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1;(6):105。[9] 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 1959;4(3):255。[10] 我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1964:114。[11] 山西医药 1973;(9):48。[12] 中华医学杂志 1964;50(8):524。[13] 江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汇编.下册.1970:387。[14] 山西医药杂志 1976;(3):51。[15] 新医药学杂志 1973; (12):38。
药性性味:甘,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大寒。” ③《纲目》:“甘、淡,寒。”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主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症、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痫,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惊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忌铁。” ②《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③《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鳖甲、银柴胡,治阴虚潮热,小儿疳积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②配桑白皮,治肺热喘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 ③配地黄、五倍子,外用治肾疳,牙龈腐烂,时常渗血。 ④配侧柏叶,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咯血。 ⑤配天花粉,治消渴,口干多饮,小便频多。 ⑥配浮小麦,治虚热所致盗汗,自汗。 ⑦配蛇床子,外用治外阴瘙痒。 ⑧配白茅根,治血淋,尿血。 ⑨配石膏、黄连,治中消,身体虚羸,烦热口干,多食易饥,睡卧不安,有降血糖的作用。 ⑩配蝉蜕、地肤子,治荨麻疹。 ⑾配生地、玄参,治肾脏火旺水亏,月经先期量少。 ⑿配防风,治伤寒伏暑后,烦热不安,及虚劳烦热。 ⒀配泽泻,治血?雀瓮哐共 ? ⒁配丹皮,治吐血,衄血,斑疹,妇女月经不调。亦治痈肿。 ⒂配柴胡,治心胃壅热,口腔糜烂,生疮溃疡,水谷不下。
方选和验方: ①地骨皮汤(《全生描述方》)治肾咳恶热,骨间烦疼:地骨皮、百部各60g,芍药、赤茯苓各30g。研末,每服15g,加竹叶10片,水煎服。 ②地骨皮汤(《兰室秘藏》)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9g。水煎服之。 ③地骨皮饮(《圣济总录》)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45g,麦门冬(去心,焙)60g,枣7数(去核)。上6味锉如麻豆,每服9g,水200ml,煎取8分,去渣温服。 ④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痛:地骨皮、麦门冬各60g,炙甘草30g。研为散,每服9g,加小米100粒,水煎服。 ⑤地骨皮散(《经验方》)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凤眼根皮各等份(同炒,微黄颜色)。捣为细末,每服9g,空心温酒调服。忌油腻。 ⑥地骨皮散(《圣济总录》)治劳热:地骨皮60g,柴胡(去苗)30g。上两味捣罗为散,每服5g,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⑦地骨皮散(《博济方》)治骨蒸壮热,肌热减瘦,多困少力,盗汗:地骨皮、秦艽、柴胡、鳖甲、当归、知母,枳壳各等份。研为散,每服6g,桃、柳枝头各7个,同煎服。 ⑧地骨皮散(《小儿药证直诀》)治阴虚潮热,伤寒壮热及余热:地骨皮、银柴胡、知母、半夏(汤洗10次,切焙)、人参、炙甘草、赤茯苓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g,加生姜5片,量儿大小加减,水煎,食后服。 ⑨地骨皮散(《校注妇人良方》)治血风气虚,寒热时作,或日晡潮热。柴胡、地骨皮各30g,炒桑白皮。枳壳(麸炒)、前胡、炒黄芪各1.5g,茯苓、五加皮、人参、桂心、白芍药、甘草各0.9g。加生姜,水煎服。 ⑩地骨皮散(《丹溪心法》)治浑身壮热,脉长而滑,阳毒发烂口渴:地骨皮、赤茯苓各15g,麻黄、羌活各23g,石膏60g,黄芩、知母、生地黄各30g。研为散,每服30g,水煎服。” ⑾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寒热,四肢羸瘦,不欲饮食:地骨皮30g,人参、白术、茯苓、半夏、桔梗各15g,柴胡,陈皮0.9g,炙甘草0.3g。研为散,每服9g,加生姜03g,水煎服。 ⑿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劳热,肢节酸痛,翕翕少气,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赤,面色枯燥,饮食无味,悲忧惨戚,多卧少起:地骨皮、黄芪、炒鳖甲各30g,麦门冬45g,桂心、炙甘草各15g。研为散,每服15g,生姜0.15g,粳米50粒,水煎服。 ⒀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治消中,虚羸,烦热口干,眠卧不安:地骨皮60g,石膏、黄连、天花粉、炙甘草各30g。研为散,每服12g,水煎服。 ⒁地骨皮汤(《太平圣惠方》)治风瘾疹:地骨白皮250g,白杨皮120g,盐、白矾各30g。研末,每用15g,水煎去渣浓缩,用棉蘸拭患处,1日6~7次。 ⒂地仙散(《普济本事方》)治骨蒸肌热,解一切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30g,甘草(炙)0.3g。细末,每服6g,水适量,生姜3片,竹叶7片,煎服。 ⒃地仙散(《卫生宝鉴》)治心热口干,烦渴颊赤,舌涩,及汗后余热等症:地骨皮、防风各30g,人参、炙甘草各15g。研末,每服9g,青蒿5~7叶,水煎服。 ⒄枸杞汤(《医心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150g(锉皮),石膏30g,小麦90g。上3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量温饮之。 ⒅地骨皮散(《圣济总录》)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15g,五倍子0.3g。上2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⒆枸杞散(《圣济总录》)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2重薄白皮, 捣罗为末,每秤30g,别入地龙末3g,和匀,先以热汁洗炸患处,用药干掺,日可3次用。 ⒇应效散(《外科精义》)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红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6g,无时,日进3服。 (21)泻肺汤(《银海精微》)治白睛红壅热眵,泪出而不绝:地骨皮、大黄、芒硝、桔梗、甘草各30g。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 (22)泻肺汤(《杂病源流犀烛》)治肺经火郁,皮肤痛:地骨皮、桑白皮各6g,知母、贝母、栀子、桔梗、麦门冬、生地黄、甘草各3g。水煎服。 (23)地骨皮芫花汤(《我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急慢性淋巴结炎:地骨皮30g,芫花6g,木贼草10g,白茅根10g,水竹叶10g,地锦草10g,柴胡10g,桔梗10g。洗净后先用高粱酒约250ml浸泡,再用糯米约4kg做成甜酒去渣,渗入上药酒中待用。此法适用慢性者。水煎服适用于急性者。 (24)《我国民间实用医方》:“治喉头发炎,咽喉不适:地骨皮30g,桔梗10g,甘草6g,射干10g。水煎服,每日1剂。” (25)《安徽中草药》:“治肺结核潮热盗汗:地骨皮、炙鳖甲各15g,秦艽、天花粉、青蒿各12g,煎服。” (26)《安徽中草药》:“治糖尿病:枸杞子、地骨皮各12g,山药15g,天花粉9g,五倍子3g。煎服。”
单方应用:①《永类钤方》:“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 ②《我国民间小单方》:“主治荨麻疹:地骨皮60g,将新鲜地骨皮煎服。” ③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1979;(2):“主治手癣:地骨皮30g,甘草15g。上药水煎外洗,每天1剂。” ④《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黄水疮:地骨皮15g,松花粉15g,真青黛15g。制法:先将地骨皮烘脆碾成极细粉,再同松花粉、青黛共碾匀,瓶贮备用。取药粉适量撒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通常于撒敷后即可收水止痒,并逐渐平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疟疾:鲜地骨皮30g,茶叶3g。水煎,于发作前2、3小时服下。” ⑥《临床验方集锦》:“主治臁疮:将地骨皮粉碎,置瓦上文火烘干,研成细粉,贮瓶内密封备用。先用冷淡盐水或新洁尔灭洗净溃疡面,将地骨皮粉均匀撒在溃疡面上,然后包扎。如溃疡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可适量加马勃粉及地榆粉。” ⑦《我国民间实用医方》:“主治阴虚头痛:地骨皮30g,水煎温服。” ⑧《中医百证用药配伍指南》:“治毛囊炎:地骨皮鲜品焙黄,研末,香油调敷。”
食疗:①地骨皮酒(《药酒验方选》):“主治风湿腰痛,妇女带下,小便频数,混浊:萆薢(炙)50g,地骨皮90g,杜仲(炙)50g。上3味,捣细好酒1kg浸。” ②两地膏(《常见病的饮食疗法》):“治阴虚血热的月经先期,恶露不绝,肺结核低热、咳血:生地、地骨皮各30g,玄参、麦冬、白芍各15g。加水煎取浓汁300ml。阿胶30g,加水60ml烊化,兑入药汁,加白蜜40ml,调匀。每服20ml,每日3次。” ③地骨爆两样(《家庭药膳手册》):“治久病体弱,消瘦:地骨皮、陈皮、神曲各10g,嫩羊肉250g,羊肝250g。”
医药家论述①李杲:“四物汤内加地骨皮、牡丹皮。治妇人骨蒸最妙。地骨皮治足少阴、手少阳有汗而骨蒸者。” ②李时珍《纲目》:“枸杞之滋益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之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世人但知用黄芩、黄连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黄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阴火,谓之补阴降火,久服致伤元气,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 ④张景岳《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轻,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药惟南者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风寒而热在精髓阴分者最宜。此物凉而不峻,可理虚劳,气轻而辛,故亦清肺。” ⑤贾所学《药品化义》:“地骨皮,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有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胁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入泻白散,清金调气,疗肺热有余咳嗽;同养血药,强阴解肌,调疮痘不足皮焦。以其性大寒,酒煎二两,治湿热黄疸最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热,地骨皮能克气中之热,宜别而用。” ⑥陈士铎《本草新编》:“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泄肾而伤胃,凉骨仅能益肾而生髓,黄柏、知母泄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也,骨皮益肾生髓,断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热也。地骨皮非大寒之药也,而其味又轻清,如用之少则不入于骨髓之中而凉其骨,大寒恐其伤胃,微寒正足以养胃也。言用一两,尤少之论,况既有益胃,自有益于心矣。” ⑦汪昂《本草备要》:“朱二允曰: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来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⑧沈金鳌《要药分剂》:“丹溪云:地骨皮能治风者,肝肾同治也;肝为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药,丹溪云然者,以肝肾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肾家虚热则龙火不炽,雷水亦平,自能息肝热所生之风,虽不入肝经,而肝风亦并治也。且骨皮入肾,三焦二经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则不必疑于肝风之不能息也。总之,肾药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肾药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⑨杨时泰《本草述钩玄》:“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故与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阴中有火,自相蒸烁,而见有汗骨蒸,宜此对待之。须知此味不兼养血,却专以益阴为其功,虽能除热,却不以泻火尽其用,即日益阴气者,便能泻火,但直以为泻火而用,则此味专以除热,不能治虚矣。彼病后之虚烦地仙散,及健忘之读书丸,心气不足,惊悸健忘之补心丹,并赤白浊之清心莲子饮,可概谓之泻火乎?或曰,兹味治风,风正阳之淫气所化者也,独不谓之泻火乎?不知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阴气得为阳守,所程治效,总完一个阴气耳。其有不病于阴弱阳盛,止由阴气不显而亦用为滋益之元者。故于各证之治,须当识此义也。” ⑩张元素《脏腑药式补正》“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以视桑皮,则寒凉又胜一筹。而清肺热,导气火,亦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不嫌燥烈伤津,破耗正气,则与桑皮异曲同功。”“杞根皮苦寒清肃,直入下焦肝肾,能疗骨蒸里热,而气味俱清,尚不至铲灭真阳,损害元气,然终属清泄凉降之品,绝无滋养能力。” ⑾丁甘仁《药性辑要》:“地骨皮,甘寒之味,入少阴肾。治在表无定之风邪,去传尸有汗之骨蒸。降肝火,而治消渴,咳嗽;平肝热,而疗胁痛,头风。”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安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骨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安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