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刺果峨参
名称出处:《我国植物志》
概况异名:峨参(新疆药材名)。
基源:为伞形科峨参属植物刺果峨参的根和叶。
原植物:刺果峨参Anthriscus nemorosa(M.Bieb.)Spreng.[A.aemula(Woron.)Schischk.]
形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茎圆筒形,粗壮中空,有纵沟纹。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7~12cm,二~三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深锯齿;最上部茎生叶无柄,仅有叶鞘,叶鞘边缘有白色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无或1;伞辐6~12,长2~5cm,无毛;小总苞片3~7,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有白色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3~11,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有内折的小尖头;花柱基圆锥形。双悬果,果实线状长圆形,长6~9mm,表面密生疣状毛或细刺毛。花果期6~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76页.图版33∶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620~3800m的山坡草丛及林下。亚洲北部及欧洲东部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根含峨参内酯(Anthricin)、异峨参内酯(Isoanthricin)、洒维宁(Savinin,l-Hibalactone)及刺果峨参素(Nemerosin)等[1,2]。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7。[2] CA 1982;97:69257j。
药性性味:甘、辛、微苦,微温。
功效:补中益气,祛瘀生新。
主治:脾虚腹胀,腰痛,肺虚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15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坚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刺果峨参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坚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