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五桠果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西湿阿地(云南)。
基源:为五桠果科五桠果属植物五桠果的根和树皮。五亚果属全世界约60种,我国约3种。
原植物:五桠果Dillenia indica L.,又名第伦桃(《我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形态:常绿乔木,高约25m,胸径约1m,树皮红褐色,平滑,大块薄片状脱落,有明显的叶柄痕迹。单叶互生,薄革质;叶柄粗壮,长5~7cm,有狭翅,基部稍扩大,被毛;叶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0cm宽7~14cm,先端近于圆形,有长约1cm的短尖头,基部楔形,两侧不等,两面有毛。花单生于枝顶叶腋,直径12~20cm;花梗粗壮,被毛;萼片5,覆瓦状排列,肥厚肉质,近圆形,外侧有柔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长7~9cm,早落;雄蕊多数,离生,排列成2轮,内轮较少且比外轮长;心皮16~20个,生于隆起的花托上,花柱线形,顶端向外弯。果实圆球形,直径10~15cm,不裂开,宿存萼片肥厚,种子扁,边缘有毛。花期4~5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36页,图3401)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溪旁水湿地带。分布于云南南部。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树皮含甾醇及三萜类成分:谷甾醇、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白桦脂醛(Betulinaldehyde)、白桦脂醇(Betulin)、羽扇豆醇(Lupeol)[1]。还含黄酮及蒽醌成分:杨梅黄素(Myricetin)[1]、(+)-二氢异鼠李素〔(+)-Dihydroisorhamnetin〕、3’,5-羟基-4’,3-二甲氧基黄酮-7-0-β-D-葡萄糖甙(3’,5-Dihydroxy-4’,3-dimethoxyflayone-7-0-β-D-glucopyranoside)、4,5,7,3’,4’-五羟基黄酮-3-0-β-D-葡萄糖甙(4,5,7,3’,4’-Pentahydroxyflavone-3-0-β-D-glucopyranoside)、1,8-二羟基-2-甲基蒽醌-3-0-β-D-葡萄糖甙(1,8-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β-D-glucopyranoside)、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3-0-β-D-葡萄糖甙(5,7-Dihydroxy4’-methoxyflavone-3-O-β-D-glucopyranoside)[2]。
参考文献[1]Phytochemistry 1975;14(5~6):1447 。[2]Planta Med 1979;35(2):188。
药性性味:酸、涩,平。
功效:收敛,止疟,解毒。
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内眼:煎汤,3~6g。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馨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五桠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馨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