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香樟根
名称出处:《分类草药性》
概况异名:香通、樟脑树根、土沉香、山沉香(《四川中药》),走马胎(《贵州民间方药集》)。
基源: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树根。
原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
余项参见“樟”条。
生药采集:2~4月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不宜火烘,以免香气逸失。药材产于四川、贵州、广东、湖南等地。
鉴别:常为横切或斜切的圆片,直径4~10cm,厚2~5mm;切面淡棕色或黄棕色,有环状纹理,边缘有棕褐色的栓皮,常因干燥而脱落。质硬。有樟脑气味。以片大、均匀、色黄白、气味浓香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挥发油8%,油中主成分为d-樟脑(d-Camphor)30%~50%,桉油精(Cineole)14%~22%,黄樟油醚(Safrole)[1]10%以下。尚含酚性生物碱:新木姜子碱(Laurolitsine)和牛心果碱(Reticuline)[2]。
参考文献[1] 中药志 1961:1321,1725。[2] 新华本草纲要 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0。
药性性味:①《分类草药性》:“辛。” ②《贵阳民间药草》:“辛,温。”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二经。”
功效:理气活血,祛风除湿。
主治:上吐下泻,心腹胀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疥癣瘙痒。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气痛,理痹,顺气,并霍乱呕吐。”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③《贵州民间药草》:“理气,行血,健胃。治胃病,筋骨疼痛,狐臭,脚汗。” ④《四川中药志》:“避邪恶,除风湿。治霍乱腹胀,宿食不化,手足风湿痹痛及疥癣瘙痒。” ⑤《湖南药物志》:“发表,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18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香樟根15g,铁筷子15g,白龙须15g,岩川芎15g(生者各30g)。泡酒吃,早晚1次,每次服酒15ml。”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歪嘴风:鲜香樟根60g,枫香树根15g。混合捣烂,外包(歪右包左,歪左包右)”。
单方应用:①《贵阳民间药草》:“治气胀、气痛:香樟根末15g。熬甜酒吃。” ②《湖南药物志》:“治牙痛:樟根白皮加食盐少许,捣烂敷痛处。” ③《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疼痛:香樟根煎水外洗。” ④《贵阳民间药草》:“治狐臭:香樟根为细末,加入生米饭混合成团,搓揉腋下。” ⑤《贵阳民间药草》:“治脚汗:鲜香樟根皮,捣烂,包脚底过夜。”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睿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香樟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睿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