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水黾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水马(《本草拾遗》),水爬虫(《纲目》),婆子(《东医宝鉴》),水和尚、水豆油(蔡邦华《昆虫分类学》)。
基源:为水黾科动物水黾的全虫。
原动物:水黾Rhagadotarsus kraeplini(Breddin)
历史:水黾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曰:“水黾群游水上,水涸即飞。长寸许,四脚。亦名水马,非海中主产难(海马)之水马也。”《纲目》载:“水虫甚多,此类亦有数种。今有一种水爬虫,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纲目拾遗》载:“按水马,四五月内出浮水面身硬脚长,池沼中甚多,性喜食蝇,绳头穿一蝇,掷水面,诱之即来,以四足抱蝇不放,因而获之。”从历代本草记载的形态,生态习性等特点看,与现今所应用的药材相符。现代文献《中药大辞典》、《我国药用动物志》均收载此药。
形态:成虫体长3~4mm,背部黑褐色带有蓝白色斑纹。复眼大而突出。触角丝状。胸部宽大。翅膜超过腹部末端。前足短;中后足长;中足特别长,为体长的两倍多。腹部9节,腹基部最宽,向末端变尖,呈圆锥状。若虫灰白色,在头、胸和腹部有褐色斑块。触角(除基部外)足(除基节、转节和腿节外)全为灰色。至第四龄和第五龄的若虫的中区灰白色至淡黄颜色,褐 渐变成黑褐色。
生境与分布:生活于鱼塘、沼泽和较平静的河流。当鱼塘的食料丰富时,数量很多。以各种昆虫为食,如一些水面上的虫子及跌落到水面上的蝇类、稻飞虱等昆虫。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药性性味:有毒。
主治:《纲目拾遗》:“治痔。”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水乌散(《东医宝鉴》)治一切痔:婆子30个,用3个纸包,每包10个,于背阴处悬挂阴干。每包作1服,研烂,空腹温酒调下,良久乃吃饭。3日连3服。久痔脓血者,20~30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水黾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