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韶子


药材名称:韶子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山韶子(《桂海虞衡志》),毛荔枝(《植物名实图考》),毛召(《陆川本草》)。

基源:为无患子科韶子属植物韶子的果实。

原植物:韶子Nephelium chryseum Bl.[N.lappaceum auct.non L.;N.lappaceum L.var.topengii(Merr.)How et Ho]

历史:《本草拾遗》谓:“韶子生岭南。子如栗,皮肉核如荔枝。”《广志》云:“韶叶似栗,有刺,破皮内白脂如猪,味甘酸,亦云核如荔枝也。”综上所述无论从植物形态和产地判断,应为本种。

形态:常绿乔木,高10~20m或更高;小枝有直纹,干时灰褐色,嫩部被锈色短柔毛。叶连柄长20~40cm;小叶常4对,很少2对或3对,薄革质,长圆形,长6~18cm,宽2.5~7.5cm,两面近短尖,全缘,背面粉绿色,被柔毛;侧脉9~14对或更多,在腹面近平坦或微凹陷,在背面凸起且发亮;小叶柄长5~8mm。花序多分枝,雄花序与叶近等长,雌花序较短;萼长1.5mm,密被柔毛;花盘被柔毛;雄蕊7~8,花丝长3mm,被长柔毛;子房2裂,2室,被柔毛。果椭圆形,红色,连刺长4~5cm,宽3~4cm;刺长1cm或过之,两侧扁,基部阔,顶端尖,弯钩状。花期春季,果期夏季。(图见《我国植物志》.第47卷.1分册.39页.图版12∶1~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1500m的密林中。分布于我国广西南部和广东西部、云南南部。菲律宾和越南也有。

生药

采集:夏季采摘果实,晒干。

化学性质

果皮含鞣质23.65%。

附 种仁含油36.26%;树皮含鞣质11.02%。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72。

药性

性味:①《本草拾遗》:“味甘,温。” ②《植物名实图考》:“味酸。”

主治:①《本草拾遗》:“主暴痢,心腹冷。” ②《陆川本草》:“果壳,消炎杀菌。治口腔炎、痢疾,洗溃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陆川本草》:“治口腔炎,痢疾:韶子9~15g,水煎服。” ②《陆川本草》:“治溃疡,韶子适量,煎水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铭怡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韶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铭怡;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67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