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苦地丁


药材名称:苦地丁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地丁草(《中草药学》),地丁(《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 科紫堇属植物地丁草的全草。

原植物: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 Turcz,又名紫花地丁(辽宁、河北、内蒙古、河南),小鸡莱(山东)。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30cm,无毛。根细而直,茎柔弱,自基部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长3.5~10cm;叶片轮廓卵形,长1.5~3.5cm,三~四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2~3对,具细柄或几无柄,小裂片线形。总状花序长可达6.5cm,苞片叶状;萼片2,鳞片状;花瓣4,淡紫色,上面花瓣长1~1.2cm,距长4.5~6.5mm,内面花瓣深紫色。蒴果狭椭圆形,长约1.6cm,宽3~4mm。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5页.图1779)

生境与分布:生于平原、山沟、溪旁、丘陵草地或疏林下。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湖南。

化学性质

全草含紫堇灵碱(Corynoline)及乙酰紫堇灵碱(Acetylcorynoline)[1,2]。尚含(+)Bungeanine[3]。还含右旋紫堇灵碱(d-Corynoline)、四氢黄连碱(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碱(Protopine)以及香豆素、甾体化合物与酚性物质[4]。还含Corycavine、Bicuculine、11-表紫堇灵碱(11-Epicorynoline)、12-羟基紫堇灵碱(12-Hydroxycorynoline)、Scoulerine、Cheilanthifoline、Yuziphine、Isoboldine、Noryuziphine、Dihydrosanguinarine和Acetylisocorynoline[5]。并含(+)-13-表紫堇灵碱〔(+)-13-Epicorynoline〕[6]。另含香豆精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4。[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90。[3]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 n and Hall Ltd., 1989:164。[4] 我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442。[5] CA 1988;108:109510r。[6] CA 1988;108:218969t。

药理

①抗菌作用 苦地丁注射液试管法试验,1∶256浓度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1∶32浓度对卡双球菌,1∶16浓度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1]。 ②抗病毒作用 苦地丁注射液体外试验1∶10浓度对副流感仙台病毒有抑制作用[1]。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苦地丁总生物碱25,50mg/kg sc,抑制小鼠自主活动,12.5,25,50mg/kg sc,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有协同作用,25,35mg/kg sc,苦地丁总生物碱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 sc可对抗去氧麻黄碱对小鼠活动的增加,25,50mg/kg ip有易化士的宁惊厥作用,75mg/kg ip可减少戊四唑致惊厥的鼠数[2]。

毒性:苦地丁总生物碱ip,小鼠的LD50为281±27.82mg/kg[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2;(5):16。[2]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2):35。

药性

性味:苦,寒。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寒,苦,小毒。”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 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地榆,治痢疾。 ②配蒲公英、大青叶,治湿热疮疡。 ③配野菊花,治淋巴管炎。

方选和验方: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痢疾:地丁草配火线草、地榆,煎汤服。”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指头感染初起,淋巴管炎(红丝宁)红肿热病:地丁、野菊花各30g。水煎服。” ③《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疮疡:地丁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大青叶9g。水煎服。” ④《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疖肿:鲜地丁、葱白、生蜂蜜捣敷。” ⑤苦地丁注射液(中草药通讯 1972;(5))治流感,上感,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疖肿和其他高热不退:用青绿色或黄绿色具有角果之苦地丁制成注射液,每2ml相当于生药2g。肌注,每次2~4ml,每日2次,或根据病情,小儿酌减。

单方应用:①《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30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眼结膜炎、角膜溃疡:苦地丁15g~30g。水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淋巴结炎:苦地丁15g。水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礼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苦地丁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礼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675.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