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玉龙鞭


药材名称:玉龙鞭

名称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

异名:倒扣藤,牛鞭草(《常用中草药手册》),玉郎鞭(广西),大种马鞭草、大蓝草、倒困蛇(广东)。

基源:为马鞭草科假马鞭属植物假马鞭的全草或根。假马鞭属全世界约100种,我国仅1种。

原植物:假马鞭Stachytarpheta ja icensis(L.)Vahl(Verbena ja icensis L.;Stachytarpheta indica C.B.Clarke),又名假败酱(《种子植物名录》)。

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或亚灌木,高0.5~2m。枝近四方形,具疏短毛。单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4~7.5cm,宽2~4cm,具3~5对侧脉于背面隆起;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顶端短锐尖,两面均散生短毛。穗状花序生枝顶,长10~28cm,穗轴有凹穴,花单生于苞腋内,螺旋状着生,一半嵌生于花序轴的凹穴中;苞片具膜质边缘,有纤毛,顶端有芒尖;花萼长约6mm,无毛,管状,膜质透明,顶端具4~5齿;花冠蓝色或淡紫色,雄蕊2,花丝短,花药2裂;花柱伸出,柱头头状;子房无毛。果内藏于膜质的花萼内,成熟后2瓣裂,每瓣具种子1枚。花期8月,果期9~12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册.20页.图6)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海拔300~580m的山谷阴湿处、草丛中或旷野。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南部。原产中南美洲;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性质

全草含α-菠菜甾醇、饱和脂肪酮、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羟基羧酸[1]。根含酚类,其中有多量绿原酸[2]。叶含氨基丁酸与二羟基苯乙胺(Dopmme)、咖啡酸、胆碱、儿茶酚型鞣酸、6-羟基木犀草醇-7-葡萄糖醛酸甙(6-Hydroxyluteolol-7-glucuronide)、木犀草醇-7-葡萄糖醛酸甙、芹菜素-7-葡萄糖醛酸甙(Apigenol-7-glucuromde)。茎、叶含塔尔菲塔林(Tarphetalin)[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14。[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4。[3] CA 1977;86:103127q。

药理

茎叶水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显著兴奋作用;水提醇沉物作用稍弱。两种制剂对于离体兔十二指肠,大鼠 均无明显作用,水提醇沉物对离体兔心有较弱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灌流有显著的血管舒张作用。麻醉犬iv0.1g(生药)/kg的上述两种制剂,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小鼠ip上述两种制剂0.1g(生药)/只,24h内可引起死亡。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4。

药性

性味:甘、苦,寒。 ①《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甘,寒。”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③《新华本草纲要》:“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淋病,白浊,风湿痹痛,结膜炎,喉炎,跌打瘀肿,痈疖。 ①《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眼热痛,跌打肿痛,大疮肿痛。”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治白浊、白带。”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治尿路结石,尿路感染,风湿筋骨痛,喉炎,急性结膜炎,痈疖肿痛。” ④《新华本草纲要》:“有利湿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截疟等功能。用于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感冒发热,疟疾,尿路感染,喉炎,急性结膜炎,毒蛇咬伤。外用治痈疽疮肿,刀枪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大疮肿痛:玉龙鞭90g,土牛膝、雾水葛各60g。共捣烂,敷患处。已破溃流脓者,加红糖少许调敷。” ②《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眼热红肿:玉龙鞭叶、假芥蓝各30g,玉带藤15g,正冰片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③《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治跌打肿痛:玉龙鞭、白花草、石仙桃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单方应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喉炎:玉龙鞭鲜品,捣烂加糖含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韵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玉龙鞭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韵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66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