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聚果榕


药材名称:聚果榕

名称出处:《台湾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丛生榕、优昙花(《台湾药用植物志》),优昙体罗(《植物大辞典》)。

基源:为桑科榕属植物聚果榕的果实和根。

原植物:聚果榕Ficus racemosa L.(F.glomerata Roxb.),又名马郎果(《贵州植物志》)。

形态:常绿乔木,高25~30m。胸径60~90cm。树皮灰褐色,平滑;幼枝和榕果被平贴毛,小枝褐色。叶互生;叶柄长2~3cm;托叶卵状披针形,膜质,长1.5~2cm,外面被微柔毛。叶片薄革质,椭圆状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4cm,宽3.5~4.5cm,顶端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或钝,全缘,表面深绿色,无毛,背面浅绿色,稍粗糙,幼时被柔毛,成长后脱落;基出脉3条,侧脉4~8对。榕果簇生于老茎瘤状短枝上,稀成对生于落叶枝叶腋,梨形,直径2~2.5cm,顶端压平,基部缩狭成柄;基生苞片3,总柄长约1cm;雄花花梗,生于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3~4;雄蕊2;瘿花和雌花有梗;花被线形,顶部有齿3~4;花柱侧生,柱头棒状。榕果成熟时橙红色。花期5~7月。(图见《贵州植物志》.第1卷.147页.图128)

生境与分布:生于河岸或溪边潮湿地。分布于台湾、广西、贵州、云南。

药性

功效:收敛,健胃。

主治:《台湾药用植物志》:“果实:为收敛剂、健胃剂、驱风药。治月经过多及咯血。乳汁治痔疾及腹泻。与胡麻油合用治癌病。在孟买以液汁局部用治流行性腮腺炎及其他炎性腺体肿大,如加小茴香及糖治淋病。在越南乳汁外用治头痛。根:治糖尿病及痢疾,根皮浸剂治月经过多。”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垣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聚果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垣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53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