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丢了棒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异名:追风棍、赶风债(《生草药性备要》),赶风柴(《本草求原》),咸鱼头(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大戟科白桐树属植物白桐树的根及叶。白桐属全世界约80种,我国约5种。
原植物:白桐树Claoxylon polot(Burm.)Merr.
历史:历代本草未见有记载,仅见于《岭南采药录》。云:“丢了棒木本叶大,结子成球,红色,叶甘,性平,治风湿脚痛,取叶七片,擂烂,热酒冲服,敷跌打伤,消肿散瘀,用其根浸酒,祛风痰。”《生草药性备要》亦有类似记载。
形态:灌木或乔木,高3~9m。小枝密被白色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14cm,顶端与叶片连接处有2枚不明显的小腺体;叶片阔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短渐尖,长10~20cm,宽5~12cm,初时两面沿脉具疏柔毛,后脱落。花小,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花序梗及花柄密被绒毛,无花瓣,雄花序长14~30cm,雄花花萼3~4裂,外面被锈色短柔毛,雄蕊20~25,花粉囊上端分离,直立;花盘腺体片状,被毛,无退化雄蕊;雌蕊花萼3~4裂;子房2~3室,密被灰白色短茸毛。蒴果密被茸毛,三角状扁球形,直径约8mm,熟时红色,3裂。花果期5~ 8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98页.图2925)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野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越南至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鉴别:嫩枝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有时可见紫晕,具细纵条纹,被细茸毛,有多数菱形或圆形突起的黄白色皮孔,枝皮内面常呈紫红色;体轻,质脆,易折断,髓部占断面的1/2~2/3。叶互生,多皱缩,脱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宽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10~20cm,宽6~12cm,先端尖,基部 ,有两个不甚明显的腺体,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下表面被细绒毛,叶脉隆起,常呈紫红色;叶柄长5~18cm。气微香,味微咸而涩。以枝嫩、色黄绿、叶多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性味:苦、辛,微温。有小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甘,平。” ②《本草求原》:“苦、辛,微温。”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平。有小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平,有毒。”
功效: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瘀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湿脚痛,酒顶,用叶7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肿痛。其根浸酒更妙。” ②《本草求原》:“治一切风湿酒风。”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外伤瘀痛,脚气水肿。”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脚气水肿。叶: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鲜品15~30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烧伤:丢了棒叶晒干研粉,消毒备用,另丢了棒以水煎2次,合并浓缩至1:1,消毒备用。先用水剂清洁创伤面,然后撒上药粉包扎,每日换药一次。”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跌打肿痛,脚气水肿:丢了棒根,9~15g水煎服,孕妇忌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学智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丢了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学智;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