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地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蚖青(《本经》),杜龙、青虹(《吴普本草》),蛇要、青(《广雅》)。
基源:为芫青科动物地胆、长地胆的全体
原动物:地胆Meloe coarctatus Motschuikv 长地胆Meloe violaceus L.
历史:本品始见于《本经》:“主寒热,鼠痿,恶疮死肌,破癥瘕,堕胎。”《纲目》:“地胆,今处处有之,在地中或墙石内,盖芫青、亭长之类。冬月入蛰者,状如斑蝥。芫青青绿色,斑蝥黄斑色,亭长黑头赤尾,色虽不同,功亦相近。”据上述记载均为芫青科昆虫。
形态:体细长,长约1.8cm,蓝黑色,有光泽。头部有稀疏的刻点,额前端有复眼1对。触角11节,雄虫的触角中央甚膨大。前胸背细,略呈圆柱形,中央束狭,有稀疏的小刻点。鞘翅短,柔软,蓝色,翅端尖细,不达尾端,翅面多直皱。足3对。具2爪。
生境与分布:成虫常栖于草丛中,成长后则无足而蛆状,栖于树皮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
加工炮制:同米炒,至米焦黄为度,取出,去米,除去翅,足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药性性味:辛,寒。有毒。 ①《本经》:“辛,寒。” ②《别录》:“有毒。” ③《本经逢原》:“辛,温,有毒。”
功效:攻毒、逐瘀。
主治:恶疮,鼻息肉,瘰疬。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死肌,破癥瘕,堕胎。” ②《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 ③《药性论》:“能宣出瘰疬根从小便出,上亦吐之;治鼻。” ④《纲目》:“治疝积疼痛,余功同斑蝥。”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入丸、散。外用:研末,敷贴、发泡或酒煮汁涂。
使用注意:有剧毒,内服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恶甘草。”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地胆丸(《圣济总录》)治瘰疡成疮有脓:地胆(去头、足、翅,糯米炒,令米黄)、斑蝥(去头、足、翅,糯米炒,令米黄)、牛黄(别研)各0.3g,芫青10枚(糯米炒,令米黄,去头、翅、足),生大豆黄30枚。上5味,捣罗4味为末,入牛黄再研匀,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空腹茶下。 ②《圣惠方》:“治鼻中息肉肿大,气息闭塞不通:生地胆10枚,细辛末0.15g,白芷末0.15g。上以地胆压去汁,和药末,以涂于息肉之上,取消为度。”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地胆有何功用?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地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