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药子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异名:黄独(《唐本草》),黄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的干燥块茎。
原植物:黄独Dtoscorea bulbifera L.(D.sativa auct.non L.),又名金线吊蛤蟆(浙江、江西、湖南),铁秤陀(浙江),狗嗽、土首乌、土芋(福建),金线吊葫芦(江西),毛薯、蓑衣包、苦卡拉(云南),金线吊蛋、黄金山药(广东,广西),曼喃(云南傣语)。
历史:黄药子历代本草记述不一,《本草原始》谓:“黄药皮黑色,多须,每须处有白眼,肉色黄。”《滇南本草》载:“滇南又别有黄药,乃根似山薯,而根圆多须,即湖南之野山药”再参考《植物名实图考》谓:“山慈姑江西,湖南皆有之,……叶圆大深纹多皱,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围有白须,长寸余……土医呼为金线吊虾蟆”,从图及其形态描述,与本品完全一致。再以目前市场上所应用的标本药材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药用黄药子之标本,虽与多数本草所载不一,均可认为皆是本品。《纲目》载:“黄药子……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而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这一段描写的非常清楚是指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但《纲目》所附之图与其所描述的不相符。又《植物名实图考》中有三图黄药子,其中两图是虎杖,另一种是毛茛科 铁线莲Cle tis ternifoliaDC.
形态: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或梨形,直径4~10cm,通常单生,每年由去年的块茎顶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茎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叶腋内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达300g,表面有圆形斑点。单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15(~26)cm,宽2~14(~26)cm,顶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分枝呈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枚,着生子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于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枚,长仅为花被片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 ,成熟时草黄颜色,表面密被紫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的中轴顶部,种翅栗褐色,向种子基部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05页.图374)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几十至200m的高山地区,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有时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树荫下也能生长。分布于我国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 。日本、朝鲜、印度、缅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严寒。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珠芽和块茎繁殖。8~9月采收珠芽或冬季挖收的小块茎,砂藏于地窖内,于第2年取出作种栽。按行株距50×33cm开穴,深4~6cm,每穴放珠芽(或小块茎)1个,覆土后耙平畦面。4月中下旬出苗,松土除草及肥水管理。当藤长33~66cm时应设支柱,以利植物缠绕生长。冬季枯苗后结合田间清洁,追施堆肥,培土防冻。虫害蚜虫,用40%乐果乳油800~1500倍液防治。
采集: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采者为佳。将块茎挖出,去掉茎叶,洗净泥土,横切成1~1.5cm的片,晒干。药材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河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也产。
性状:横切片圆形或类圆形,长径4~7cm,短径2.5~6cm,外皮棕黑色,有皱纹,密布短小的细根及黄白色微突起的根痕,切面淡黄颜色至黄棕色。质坚脆,折断面颗粒状。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灰黑色,断面黄颜色者为佳。
显微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壁微木化,有石细胞环层,靠近外皮的基本组织中,有充满树脂状物的分泌道。维管束外韧形,散在,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20μm。粘液细胞多数,类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506页.图375)
理化:取样品粗粉5g,加乙醇30ml,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黄药子乙素为对照,以乙酸乙酯-无水乙醇-环己烷(20∶1.5∶1)为展开剂,展距12cm,喷对二甲基苯甲醛试剂,110℃烤10分钟,黄药子乙素显樱红色。(图见同上.第507页.图376)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性质块茎含黄独素A,B(Dio ulbinA,B)、β-谷甾醇。
附 全植物含黄独素A~H(Dio ulbin A~H)、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4,5,6-四羟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hrene)。
参考文献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6。
药理①抗真菌作用 黄药子水浸剂1∶3浓度于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②抗病毒作用 黄药子提取物0.1mg/ml滴眼,可减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兔眼病变[2]。同名不同种的黄药子(Rodgeira aesculifoacia Datal,亦名鬼灯檠)乙醇浸膏0.017~0.234mg/ml,不仅能抑制DNA病毒,而且也能抑制RNA病毒[3]。
毒性:黄药子煎剂ip,小鼠LD50为25.49g/kg,ig的LD50为79.98%[4]。但也有的结果是黄药子煎剂ig,小鼠的LD50为250.3g/kg[3]。黄药子煎剂31.3g/kg及15.7g/kg(为1/8及1/16 LD50)ig,连续60d,使小鼠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组织学检查对肝脏有明显毒性,当归可减轻黄药子对肝脏的毒性[5]。黄药子粉2g/kgig,连续3wk,对犬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有恶心、呕吐、血清转氨酶活性增加,非蛋白氮增加,组织学检查对肝肾均有损害[4]。
参考文献[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2] 中成药研究 1987;(11):28。[3] 药学通报 1988;23(9):535。[4] 中药通报 1983;8(4):34。[5] 中草药 1992;23(4):192。
药性性味:苦,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凉。有小毒。” ④《新华本草纲要》:“味苦,性平。有小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瘰疬,疮痈。 ①《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②《新华本草纲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大,咳嗽气喘,咳血,吐血,瘰疬.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民间试用于抗癌。”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疮疖。” ④《江苏药用植物志》:“治腰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整敷。
使用注意:《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焮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为阴症。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黄药汤(《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黄药子30g,捣碎,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温热服。 ②《百一选方》:“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份。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 ③黄药散(《圣济总录》治鼻衄不止:黄药子30g,捣罗为散。每服4g,煎阿胶汤调下。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1匙投之。 ④黄药子散(《扁鹊心书》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30g,为细末。每服3g,白汤下。吐出顽痰。 ⑤《圣惠方》:“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30g,地龙30g(微炙),马牙消15g。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3g。” ⑥《浙江民间草药》:“降气治胃痛:黄药(炒过)、陈皮、苍术、金钱草各6g,土青香4.5g。研粉服或煎服。” ⑦《江西草药》:“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 ⑧复方黄独注射液(《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取黄独1562.5g,买麻藤6250g,佛掌榕根1562.5g,制成注射剂,每支2ml,每天1次,每次2ml,肌注,10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3~5天。 ⑨抗癌乙丸(片)(《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道癌、贲门癌:取黄药子、拳参各60g,广豆根、夏枯草、白鲜皮、苣荬菜各120g。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6g。抗癌乙片按原方诸药制成片剂,每片0.5g。用法:丸剂每日服2次,每次1~2丸;片剂,每日服3次,每次3~4片。均用温开水送下。 ⑩江西《中草药学》:“治咳嗽气喘:黄药子块茎10g,胡颓子叶10g,甘蔗节6g。煎服。” ⑾江西《中草药学》:“治 癌:黄药子30g,三白草30g,白花葛根30g旱莲草12g,白花蛇舌草30g,白芍10g,熟地10g。煎服。”
单方应用:①《简要济众方》:“治疮:黄药子120g,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 ②《濒湖集简方》:“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 ③《斗门方》:“治瘿气:黄药子500g,浸洗净,酒1000ml浸之。每日早晚常服50ml,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 ④《浙江民间草药》:“治缩脚肠痈:干黄独30g,煎服。不可多用。” ⑤《湖南药物志》“治鱼口,腰膝疼痛;黄独根15~24g。水煎服。” ⑥《贵州草药》:“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3g,开水吞服。” ⑦《云南中草药》:“治疝气、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15~30g。水煎服。” ⑧江西《中草药学》:“治疖肿及会 脓肿:黄药子鲜块茎或珠芽,捣烂,外敷。” ⑨中华医学杂志 1961;(4):“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用黄药子250g,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次,分服或顿服。10天为1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2、第3疗程。” ⑩云南医学杂志 1965;(2):“治甲状腺瘤: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15g,连服5~8周。” ⑾《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资料选编1958》:“治甲状腺中毒症: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当于原生药3g),分3次于食后服。” ⑿《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1971》:“治百日咳: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10~15g(3~5岁小儿用量),加冰糖10g炖服。日服1剂。” ⒀中草药资料汇编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1970:“治食道癌及其它消化系统癌症:取黄药子300g,以62度白酒浸泡。日服浸液50~100ml,分数次服。个别服药酒后,发现对肝脏有不良影响。” ⒁黄药子酒(重庆医药 1988;(3))治宫颈炎:洗净凉干后的黄药子500g,浸泡于2kg黄酒中(药与酒的比为1∶4),一起装入密封的罐子里,加微火蒸2小时后取出,保持密封,放在冷避光处,7天后待用。用法:用棉签擦净宫颈分泌物,将带尾线的消毒棉球用黄药子酒浸湿后贴于宫颈表面,尾线留在 外,24小时后患者自行取出,隔日上药1次。月经期停治。 ⒂上海中医杂志 1994∶(10):“治腮腺炎:黄药子、生南星、狼毒、五倍子、白矾、蜂蜜、大葱各适量。捣烂外敷。”
食疗:①《江西草药》:“治睾丸炎:黄独根10~15g,猪瘦肉120g。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 ②《福建中草药》:“治瘰疬:黄独鲜块茎60~90g,鸡蛋1枚。水煎,调些酒服。”
医药家论述①缪希雍《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 ③李时珍《纲目》:“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黄药子《开宝本草》始著录。沈括以为即《尔雅》蘦,大苦。前此未有言及者。其根色黄,入染家用,味亦不甚苦,叶味酸,《救荒本草》酸桶笋即此。湖南谓之酸杆,其茎如蓼有斑,江西或谓之斑根。郭景纯以甘草释大苦,而谓其叶如荷;沈括驳之,是矣。然沈所谓黄药者,究不识其为何产。李时珍以今之黄药当之,而易荷为薄荷,则改窜而附会之矣。《宋图经》谓忠州、万州者,茎似小桑,秦州谓之红药,施州谓之赤药,叶似荞麦,开白花,已明列数种。又引苏恭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之说,以为不同,则又一种矣。李时珍所胃黄药,即今之酸杆,滇谓之斑庄根。里医习用,或以其根浸酒。《滇本草》云:味苦涩,性寒,攻诸疮毒,止咽喉痛,利小便,走经络,治筋骨疼、痰火、痿耎、手足麻木、五淋白浊、妇人赤白带下,治痔漏亦效。与古方仅治项瘿、咯血者不同。然则以李时珍所据之黄药,而强以治古人所治之证,其能效乎?滇南又有一种以斑庄绝肖者,秋深开小白花,叶亦微似杏,土人谓之扒毒散,治恶疮有殊效。插枝即生,人家多植之。或即苏恭所谓黄药者欤?若忠、万、秦州所产,吾所未见,不敢臆揣,然皆非沈括所谓叶似荷者。滇南又别有黄药,乃极似山薯而根圆多须,即湖南之野山药。其白药子,亦谓之黄药。”
参考文章黄药子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何首乌、红药子、黄药子及薯莨四药应区别药用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黄药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