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螺厣草


药材名称:螺厣草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地连钱、蟢儿草(《纲目拾遗》),山豆爿草、血草(《福建民间草药》),石耳坠、痞子药(《贵州民间药物》),石瓜子、瓜子莲、瓜子草(《湖南药物志》),金指甲、金茶匙、风不动(《闽东本草》)。

基源:为水龙骨科伏石蕨属植物伏石蕨的全草。

原植物:伏石蕨Lem 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历史:《本草拾遗》始载螺厣草,云:“蔓生石上,叶状似螺厣,微带赤色,而光如镜,背不少毛,小草。”《植物名实图考》称石龙,谓:“石龙一名石茶。横根丛生,一茎一叶,高三、四寸,叶如茶而厚如石韦,重叠堆砌。”所述及附图与本种类似。

形态: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细长,绿色,匍匐,疏生黄褐色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基部近圆形,不规则分叉,上部细长,全缘。叶疏生,叶柄基部有关节,密被鳞片;叶异型,营养叶近无柄或有短柄,圆形或椭圆形,全缘,长1.5~2.5cm,宽1~1.5cm;孢子叶细长,舌形或线形,长3~4cm,宽2~3mm;叶脉不明显,网状。孢子囊群多连合成线形,位于中脉与叶脉之间,被有多数盾状有柄的鳞片。孢子近肾形。(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678页.56 图)

生境与分布:附生于树上或潮湿岩石上。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或带根全草,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辛,凉。 ①《纲目》:“味辛。” ②王安卿《采药志》:“性凉。”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肺止咳。

主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痈肿,疥癞,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①《本草拾遗》:“主痈肿,风疹,脚气肿。捣敷之,亦煮汤洗肿处。” ②《纲目》:“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龋齿痛。” ③王安卿《采药志》:“治肺火结成脓血痈疽。” ④《贵州民间药物》:“治痞块,风湿疼痛,痨伤咳嗽。” ⑤《湖南药物志》:“治湿热病,痢疾,心气痛,月经不调等症。”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肺热咳嗽,肺脓肿,肺结核咯血,咽喉肿痈,腮腺炎,痢疾,淋巴结结核,衄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疮肿毒,皮肤湿痒,中耳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鲜品60~12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或捣汁滴耳。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杨氏家藏方》:“治小儿头疮:镜面草(即螺厣草)日干为末和轻粉麻油调敷。” ②《医说》:“解鼠莽毒:镜面草自然汁,清油各1杯和服3~5次,以肉粥补之。” ③《杨氏家藏方》:“治牙齿虫痛:镜面草15g入麻油2ml,盐10g,挼碎,左痛塞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饼贴耳门1~2小时。”

单方应用:①《朱氏集验方》:“治吐血衄血:镜面草水洗,擂酒服。” ②《寿域神方》:“治手指肿毒或指恶疮:镜面草捣烂,敷之。” ③《纲目》:“治蛇缠恶疮:镜面草入盐杵烂敷之。” ④《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疼痛:石耳坠30g,煎酒服。” ⑤《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痈吐脓:螺厣草60g,加冰糖15g加水煎服。” ⑥《陈日华经验方》:“治小便后出鲜血数点不痛,饮酒则甚:镜面草汁15ml,入少蜜,水进2服。” ⑦《福建民间草药》:“治创伤出血:螺厣草茎心,捣匀后外敷。” ⑧《福建民间草药》:“治风火牙痛:螺厣草茎心15g。酌冲开水炖服。”

食疗:①《贵州民间药物》:“治痞块:石耳坠30g。炖猪大肠服食。”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热咳血:螺厣草120g。猪肺120g。加水适量煮成200ml,分2服。”

参考文章螺厣草的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螺厣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47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