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檀根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檀(《唐本草》)。
基源:为豆科檀属植物黄檀之根皮。
原植物: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
历史:本品始见于《唐本草》。《本草拾遗》云:“檀似秦皮,其叶堪为饮”,《图经本草》载:“江淮,河朔山中皆有之”,《纲目》载:“檀有黄、白二种,叶皆如槐,皮青而泽,肌细而腻,体重而坚,状与梓榆、荚迷相似。”以上描述及分布与本品相符。《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五檀的图亦与本种相似。
形态:乔木,高7~20m。树皮暗灰色,粗糙,成片剥落;嫩枝灰绿色,具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3枚,倒卵圆形,长约4cm,宽约2cm,先端微凹,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蓝绿色,网脉明显。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呈簇状,明显短于叶;花萼钟状,萼齿5,被灰绢毛;花冠黄颜色或淡紫色,旗瓣圆形,先端微凹;二体雄蕊(5.5),花丝上部分离;子房具短柄,胚珠3,花柱甚短,柱头头状。荚果长条形,扁平,长约3~8cm,宽1cm。种子1~3粒,肾形。花期7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670页.5608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溪边、沟旁、灌丛及林缘。分布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省区。
药性性味: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纲目》:“辛,平。有小毒。”
功效:杀虫。
主治:《本草拾遗》:“主疮疥,杀虫。”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本草拾遗》:“治疮疥:研末调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勋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檀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勋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