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沙虫药


药材名称:白沙虫药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

异名:痢药(贵州)。

基源: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黄花香茶菜的全草。

原植物:黄花香茶菜Rabdosia sculponeata(Vaniot)Hara〔Plectranthus sculponeatus Vaniot;Isodon sculponeatus(Vaniot)Kudo〕,又名臭蒿子、方茎紫苏、鸡苏、烂脚草(云南)。

形态:直立草本。茎高0.5~2cm,被稀疏平展的白色糙硬毛及密的短柔毛。叶片宽卵形或圆卵状心形,长3.5~10.5cm,宽3~9cm,叶面被白色卷曲疏柔毛,背面网脉上被白色平展长柔毛,叶肉被黄颜色腺点;叶柄长1.5~7.5cm。聚伞花序9~11花,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苞片叶状;花萼钟状,长约3mm,果时下部囊状增大,稍弯曲,长约5mm,齿5,三角状卵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黄颜色,上唇内面具紫斑,长约6mm,筒孔不超出萼,冠檐二唇形;雄蕊及花柱均内藏。小坚果卵状三棱形,具不明显锈色小疣。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702页.图535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500~2800m的空旷草地或灌丛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及陕西南部、广西西部。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阴千或鲜用。

贮藏:干品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三种具独特结构的二萜类化合物、黄花甲素(Sculponeatin A)〔又称大萼变型甲素(Macrocalyxoformin A)〕、黄花乙素(Sculponeatin B)、黄花丙素(Sculponeatin C和另一个萜Enmein[1~3]。其中黄花甲素、黄花乙素和Enmein有较强的抑菌作用[2]。对P388具细胞毒作用的黄花丙素有专利报道其提取方法[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2;13(11):491。[2] 中药通报 1985;10(6):270。[3] CA 1986;104:165301c。[4] CA 1984;100:48834k。

药性

性味:苦、辛,温。 ①《贵州草药》:“辛,温。” ②《新华本草纲要》“苦、辛,温。”

功效:理气利湿,解毒,止痒。

主治:口腔溃疡,痢疾,烂脚丫,皮肤瘙痒。 ①《贵州草药》:“理气利湿,解毒。治痢疾,烂脚丫。” ②《新华本草纲要》:“有理气利湿、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口腔溃疡,痢疾,皮肤瘙痒,烂脚丫等。” ③《陕西中药名录》:“可解草乌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参考文章含有白沙虫药的处方(二)中医中药含有白沙虫药的处方(一)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沙虫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313.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