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鲇鱼须


药材名称:鲇鱼须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金刚藤(《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

基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黑果菝葜的根状茎及根。

原植物:黑果菝葜Smilax glaucochina Warb.,又名粉菝葜(《江苏植物志》)。

历史:鲇鱼须始载于《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云:“初生发筍,其后延蔓生茎发叶,每叶间皆分出一小叉及一丝蔓,叶似土茜叶而大,又似金刚刺叶,亦似牛尾菜,叶不涩而光泽。”依据这一段描述和书中的附图,鲇鱼须应为上述黑果菝葜。

形态:攀援灌木,具粗短的根状茎。茎通常疏生刺。叶厚纸质,长5~8(~20)cm,宽2.5~5(~14)cm,下面苍白色,多少可以抹掉;叶柄长7~15(~25)mm,约占全长的一半具鞘,有卷须,脱落点位于上部。伞形花序通常生于叶稍幼嫩的小枝上,具几朵或10余朵花;总花梗长1~3cm;花序托稍膨大,具小苞片;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3~5月,果期10~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15卷.201页.图版64.1~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灌丛中或山坡上。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东、东南等地区。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根状茎及根,一般在春、秋季采收,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药材产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山东等地。

鉴别:根状茎不规则圆柱形,弯曲,外表黑褐色,周围丛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约30~80cm,直径1~2mm,拘挛不直,散布少数更细的根及细刺,刺尖微曲,触之刺头,根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有弹性,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中间有浅棕色环纹,环纹外圈有小孔(导管)。气无,味淡。以根长、质坚韧、细小根少数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性味:①《救荒本草》:“味甘。” ②《简易草药》:“温,平。” ③《新华本草纲要》:“涩、微苦,平。”

功效:祛风湿,利尿,止泻,清热,除风毒。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风湿性筋骨疼痛,小便短少,淋浊;白带,尿道炎,淋巴腺炎,腹泻肠炎,痢疾。”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金刚藤头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鲇鱼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30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