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头陈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异名:千捶草、土夏枯草(《广东中药》),地松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薄荷、黑头草、神曲草(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玄参科毛麝香属植物球花毛麝香的带花全草。毛麝香属全世界约10种,我国约4种。
原植物:球花毛麝香Adenos indianum(Lour.)Merr.(Adenos capitatum Benth.ex Hance)
形态:一年生草本,全体被白色多细胞柔毛,高达19~60cm。茎直立,单生或分枝。叶对生,叶柄长2~6mm;叶片卵形;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5~5cm,宽0.5~1.2cm,尖端钝,边缘具锯齿,上面被多细胞长柔毛,下面仅脉上被多细胞长柔毛,密被腺点。花无梗,穗状花球形或圆柱形,长7~30mm,宽7~11mm;苞片长卵形,在花序基部集成总苞状;小苞片条形,长3~4mm;花萼5枚,分生,狭披针形或呈矩圆状披针形,长2~3mm;花稠密,蓝紫色,长6~7mm;花冠管圆柱形,上唇直立,尖端微凹或浅2裂,下唇3裂,近圆形;雄蕊4,前方1对较长,花药仅1室成熟,另1室很小或完全缺失,后方1对较短,药室均成熟或其中1室成熟;花丝着生处有白色柔毛;子房长卵形;花柱顶端扩大,有狭翅。蒴果卵形,棕褐色,长约3mm,有2条纵沟,4瓣裂。种子多数,黄颜色;有网纹。花果期9~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1页.图545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600m的山坡、旷野、草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采集:开花时采收,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广东。
鉴别:根呈须状,地上部分被毛。茎类方柱形,有分枝,长15~60cm,直径1~5m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具细纵纹,节稍膨大。质稍韧,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卵形或长卵圆形,长1.5~1.6cm,宽5~15m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钝齿。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球状或长圆状。花萼筒状5裂,花冠多脱落,气香,味辛凉、微苦。以叶多、带花、香气浓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54种成分,鉴定了35种,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Limonene)、对伞花烃(P-Cymene)、桉油精(1,8-Cineol)、芳樟醇(Linalool)、小茴香酮(Fenchone)、邻甲基茴香醚(O-Methylanisole)、δ愈疮木烯(δ-Quaiene)、萜品醇-4(Terpinene-4-o1)、α萜品醇(α-Terpineol)、反式香苇醇(Trans-carveol)、d-香薷酮(d-Carvone)、α-烯(α-Sapaene)、β-榄香烯(β-Ele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别香木蓝烯(Alloaro dendrene)、乙酸双氢香苇烯(Dihydrocarveyl acetate)、α-葎草烯(α-Humulene)、广藿香醇(Pachouli alcohol)等[1]。还含有机酸、糖类、黄酮类、酚类和氨基酸[2]。
参考文献[1] 植物学报 1985;27(1):80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21。
药性性味:辛、微苦,微温。 ①《广东中药》:“香、辛,平、微凉。”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微苦,凉。” ③《中药大辞典》:“辛,凉。”
功效:疏风解表,化湿消滞。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肠炎,腹痛。 ①《岭南采药录》:“发表驱风,治外感头痛。” ②《广东中药》:“治外感伤风,伤寒,伤暑及皮肤热毒,水土不服。” ③《中药大辞典》:“宣表和中。治感冒头痛,腹痛泄泻,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流行性感冒:大头陈、岗梅根各15g,黄荆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流行性感冒:大头陈15g煎汤代茶饮。”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大头陈15~30g,水煎服。”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皮炎:大头陈30~60g,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宾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头陈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宾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