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海鱼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海狶(《临海异物志》), (《本草拾遗》),水猪(《纲目》)。
基源:为海豚科河豚属动物海豚。药用其肉或皮下脂肪。
原动物:海豚Delphinus delphis L.
形态:体长2~2.4m,肥满呈圆锥形。头部较小,吻长而突出如喙状,嘴与额交界处有V字形沟线相隔。上下颌各有齿94~100枚,齿末端尖锐,稍向后曲。耳孔极小。头顶部生鼻孔,边缘有瓣状膜,能自动开合。眼小,有黑圈。背中央有背鳍,前肢鳍状,形尖而狭,无后肢。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或2尾叶,成半月形鳍状。头、躯体背面两侧呈苍黑色,腹部白色。
生境与分布:结群栖息于海中,性很活泼。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一带。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后,多取海豚肉鲜用。海豚的皮下脂肪、肝及其它脏器可分别入药。我国沿海均产。
化学性质肉占全身重量的38%,含水分73%,蛋白质23.5%,脂肪1.5%,灰分1.8%。肉中的肌红蛋白(Myoglobin)的N端氨基酸为甘氨酸。
脂肪因身体部位不同,所得油脂的性质及组成也不相同。其总脂肪酸组成如下:饱和脂酸-异戊酸(Isovaleric acid):皮下脂肪3.2,头部脂肪13.9;月桂酸:皮下脂肪1.0,头部脂肪2.4;肉豆蔻酸:皮下脂肪11.6;硬脂酸:皮下脂肪0.8,头部脂肪0.4。不饱和脂肪酸:-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C18酸群、C20酸群、C22酸群。皮下脂肪,含高级醇2%~3%,与脂肪酸化合成酯。不饱和脂酸C18群中有亚油酸,C22群中有鱼酸(Clupanodonic acid)。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7。
药性性味:《本草拾遗》:“咸。”
主治:《本草拾遗》:“肉,主瘴疟,作脯食之。皮中脂,摩恶疮、疥癣、痔瘘。”
医药家论述陈藏器《本草拾遗》:“海鱼,一如水牛肉,味小腥耳。皮中肪,摩犬马疥,杀虫。”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阳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阳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