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萹蓄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扁竹(《本经》),畜辩、萹蔓(《吴普本草》),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蓼、乌蓼(《我国药用植物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物药材志》),扁猪芽(《东北药用植物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姝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萹蓄的全草。
原植物:萹蓄Folygonum aviculare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历代本草著作均有收载,《纲目》记述尤为详细云:“其叶似落帚而不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按上所述,与本种颇相一致。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40cm,茎平卧或斜上升,自基部分枝,表面具棱。叶互生,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6~10m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侧脉明显;叶柄极短,托叶鞘膜质,下部褐色,上部白色透明,有几条不明显的细脉。花1~5朵簇生叶腋,遍布于全植株,花梗细而短,顶部有关节;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绿色边缘白色或淡红色,宿存,雄蕊8;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具不明显的细纹及小点,无光泽。花期5~9月,果期6~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4834条图)
生境与分布:常生长于田野、路边、荒地、水沟边及山坡旁。分布于我国各地。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旱。对土壤选择不严。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23cm开浅穴,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点播,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盖上薄土。出苗后,需勤除草,松土1~2次。苗高7~10cm时间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植株封行后,随时拔除杂草。主要病害锈病,可喷97%敌锈钠300~400倍液防治。
采集:芒种至小暑间,茎叶茂盛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药村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产量较大。
鉴别:茎圆柱形稍扁,多弯曲,直径1.5~3mm,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直纹理,节膨大,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节间长短不一,近基部的茎质坚硬,位于顶端者较柔软,折断面黄白色,中心具广大的髓,有时成空洞状。叶片绿褐者或灰绿色,常脱落。花生于叶腋,红色,但多已萎落不存。气微弱,味清凉。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萹蓄甙(Avicularin)[1]为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2]、槲皮甙(Quercetrin)、d-儿茶素(d-Catechol)、没食子酸、咖啡酸(Caffeic acid)、草酸、硅酸、绿原酸、对-香豆酸、粘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1]。还含微量大黄素及少量鞣质[2]。鲜草含维生素E[3]。还含阿魏酸、芥子酸、香草酸、丁香酸、草木犀酸(Melilot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乙酸、水杨酸、鞣花酸[4]、牡荆素、异牡荆素、木犀草素、山柰酚阿拉伯糖甙,鼠李亭-3-半乳糖甙和槲皮素-半乳糖甙[5]。
参考文献[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9。[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3]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3。[4] CA 1988;108:156523g。[5] CA 1986;104:199798k。
药理①抗菌 萹蓄煎剂1∶4浓度,试管法试验,对福氏痢痢杆菌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1]。 ②抗真菌 萹蓄煎剂1.1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须疮癣菌、羊毛状小芽胞菌有抑制作用[2]。 ③抗放射线 萹蓄甲醇提取物500mg/kg,于x射线照射前5min或60min,给小鼠ip,对小鼠有保护作用,可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3]。 ④抗肝损伤 萹蓄甲醇提取物1000mg/kgip,对α-萘基异硫氰酸酯(ANIT)引起的大鼠肝损伤,经GOT、GPT、LDH和胆红素等指示的测定,表明有保护作用[4]。
参考文献[1] 湖南医学院学报 1959;(4):63。[2]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3] 药学杂志(日) 1987;107(1):70。[4] 药学杂志(日) 1991;111(3):199。
药性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平。” ②《本草正》:“苦,涩。” ③《我国药典1990年版》:“苦,微寒。”
归经:入膀胱经。 ①《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②《本草汇言》:“人足太阳膀胱经。” ③《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 ④《我国药典1990年版》:“归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主治:膀胱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皮肤湿疹,阴痒带下。 ①《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女子阴蚀。” ③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④《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⑤《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泌尿系感染,结石,肾炎,黄疸,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线虫病,疥癣湿痒。” ⑦《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湿热淋病(尿路感染),小便涩痛,肠炎,痢疾,腹泻,蛔虫病,钩虫病,湿热黄疸;外用治皮肤湿疹, 滴虫及局部瘙痒。” ⑧《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⑩《江西中药》:“治 作痒由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捣汁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得配本草》:“多服泄精气。”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瞿麦,治尿频涩痛、淋沥不畅、小腹胀痛、急性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等症。 ②配米醋,煮服,治胆道蛔虫病。 ③配地肤子,煎汤洗浴,治皮肤湿疹、妇女湿热下注的阴痒、男子阴*湿疹等疹。 ④配车前草,治湿热黄疸。 ⑤配金银花,煎水代茶饮,治小便短赤。 ⑥配榧子、槟榔,治蛲虫病。 ⑦配小蓟、茅根,治血淋。 ⑧配木通、车前,治湿热之小便不利及淋症。 ⑨配车前子、仙鹤草,治泄泻。 ⑩配瞿麦、木通、车前子,治湿热下注,小便淋沥涩痛。 ⑾配萆薢、石韦、海金沙,治乳糜尿。 ⑿配车前草、石韦、甘草梢,治小便不利、湿热淋症、血尿。 ⒀配侧柏叶、甘草、大枣,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⒁配大蓟、小蓟、白茅根、车前草,治血淋。 ⒂配茵陈、车前子、黄芩、黄柏,治湿热郁蕴而致的黄疸。 ⒃配苍术、黄柏、白鲜皮、苦参,治皮肤湿疹。
方选和验方: ①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g。上为散,每服6g,水200ml,入灯芯煎至140ml,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力多少与之。 ②萹榧驱蛲汤(《中药大全》)治蛲虫:萹蓄9g,榧子肉12g,尖槟12g,槐花米12g,十大功劳30g。水煎服。 ③乳糜尿方(《中药大全》)治乳糜尿:萹蓄18g,石韦15g,川草薢30g,海金沙15g(包煎),木通9g,茅根30g,小蓟15g,六一散24g(冲)。水煎服。 ④《内蒙古中草药》:“治输尿管结石伴肾盂积水:萹蓄、生地、草薢各15g,川断、补骨脂、杜仲、丹参、泽泻、海金沙各9g,滑石30g。水煎服。有感染者加虎杖,金银花各15g。” ⑤《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治尿路结石:萹蓄12g,海金沙30g。车前草30g。水煎服。” ⑥《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治乳糜尿:鲜萹蓄30~60g,加鸡蛋数个,生姜适量。水煎服,连服20剂。” ⑦《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治痢疾:萹蓄15g,地锦、瓜子金各9g。水煎服,白痢加白糖,红痢加红糖。” ⑧中草药通讯 1971;(3):“治腮腺炎:鲜萹蓄30g,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蛋清,涂敷患处。” ⑨福建中医药 1962;(5):“治胃脘痛:萹蓄15g,丹参、川楝子各10g,延胡索、乌药各6g,砂仁、檀香、丝瓜络各5g,木香3g。水煎服,每日1剂。隔2小时药渣加水复煎服。” ⑩中草药通讯 1978;(9):“治急、慢性肾炎:监黄柏、萹蓄各1500g,炒车前子1000g。上药共为细末,过120目筛,混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日2~3次,每次1丸。” ⑾湖南医药杂志 1979;(2):“治遗精:金樱子、萹蓄各30g(鲜品加倍)。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单方应用:①《生生编》:“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 ②《药性论》:“治热黄:萹竹取汁顿服100ml,多年者再服之。” ③《药性论》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5000g。细锉,以水15000ml,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 ④《食医心镜》:“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萹竹叶30g,切,以水200ml,煎服75ml,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⑤《浙江民间草药》:“治 湿痒或痔疮初起:萹蓄60~90g。煎汤,趁热先熏后洗。” ⑥《临床应用中药手册》:“治皮肤湿疹,阴痒及 滴虫病:鲜萹蓄250g,水750g。煎汤洗浴。” ⑦《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治黄疸:萹蓄60g,水煎服。” ⑧福建中医药 1961;(2):“治细菌性痢疾:萹蓄干品制成糖浆剂,每1ml含生药1g。每次50ml,每日2~3次,内服。”
医药家论述张寿颐:“萹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浸淫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胆之功用。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症,尤其专职。”
参考文章含有萹蓄的处方中医中药萹蓄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萹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