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脉耳草


药材名称:脉耳草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节节草(广西上林),小节节花(广西隆林),亚婆潮草、千里及(海南儋县)。

基源: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脉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脉耳草Hedyotis costata(Roxb.)Kurz[Oldenlandia costata(Roxb.)K.Schum.],又名黑节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形态:多年生、披散草本,高30~50cm,除花和果实被短柔毛外,全部均 后变金黄颜色的疏长柔毛。叶对生,膜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5~2.8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稍下延;侧脉每边4~5条,纤细,明显,与中脉成锐角斜伸向上;叶柄长5~10mm;托叶膜质,基部合生,顶部有2~3条针状刺,刺长3~5mm。聚繖花序腋生,密集呈头状,单生或呈总状花序排列;总花梗长5~12mm;花芳香,无花梗,白色或紫色;萼管陀螺形,长0.5mm,萼簷4~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mm;花冠管形,长2.2~2.5mm,冠管长1.2~1.5mm,里面喉部以上被毛,顶部4裂,很少5裂,裂片长椭圆形,长约1mm;雄蕊着生于冠管喉部,花丝长约1mm;花柱长1.2~1.5mm,中部以上被毛,顶部2裂。蒴果球形,直径1~1.5mm,不开裂,有宿萼。种子每室有3~6颗,三棱形。花期4~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13页.图584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600m的山谷林缘或草坡旷地上。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清热,除湿,消肿,止血。

主治:肝炎,风湿骨痛,疟疾;外用治骨折,拔异物,外伤出血。叶:捣汁用于结膜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烂敷;或捣汁滴眼。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牧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脉耳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牧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176.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