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猕猴骨


药材名称:猕猴骨

名称出处:《证类本草》

概况

异名:猴骨(《贵州民间方药集》),申骨(《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猴科猕猴属动物猕猴的骨骼。

原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 Zimmer nn,又名狙(《庄子》),淋猴(《史记》),王孙(《柳河东集》),猢狲(《圣惠方》),马留(《倦游杂录》),恒河猴、广西猴,“金丝猴”、猴子、黄猴、马骝、猢狲(《我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猕猴骨首载于《证类本草》,《纲目》列于第五十一卷兽部。时珍曰:“猴,处处深山有之。状似人,眼如愁胡,……手足如人,也能竖行。”所述基本与今之猕猴相符。

形态:猴类中此种猴体态稍瘦小,头项没有向四周辐射的“漩毛”,肩毛较短,尾较长,约为体长之半。神态精灵,眼耿耿有光,颊部有供临时贮食之颊囊,四肢几乎等长,具五趾(指),有扁平的指甲,臀胝发达,呈红色,雌体更红。颜面瘦削,通常肉色,体色多为棕灰或棕黄颜色,其色泽因地区,年龄等不同而有差异。背部的后半部很特别,毛色具橙黄颜色的光泽,肩部毛较长,颜色更发灰,腹面色淡灰,后肢上部亦有橙色光泽的毛。(图见《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420页.图435)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树林、石山、裸岩等环境,常欢喜在岩石嶙峋的崖壁地带生活。夜宿于岩洞,石壁或树上,没有固定住所。主要分布于南方广西、广东,海南等地。此外,长江流域大部,青藏高原以至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有零星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剥去皮毛(四肢不去皮毛),除去内脏,剔除骨上筋肉,将骨胳挂通风处晾干。药材产于四川、贵州、浙江、湖北等地。

鉴别:四肢骨:前肢肱骨长约13cm,粗约1.3cm,桡骨、尺骨的大小几乎相等,长约14cm,粗0.8~1cm。后肢股骨长约17cm,粗约1.5cm,微弯,腓骨、胫骨长约15cm,胫骨粗约1.2cm,腓骨细瘦。前后肢掌部及爪均带有皮毛,皮黄棕色干枯,毛色与生者相似。骨质轻,外表不甚洁白,断面骨膘不太厚实,亦呈浸白色,骨髓多已干枯。全身骨:包括头骨、脊骨、肋骨、尾骨等。头骨与人头骨很相似,脊椎骨粗大,共28节,肋骨13对,细瘦而弯曲,尾骨渐细小,共15节。

加工炮制:炙酥或打碎。

贮藏: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柠檬酸盐,乳酸盐,己糖胺(Hexosamine)、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灰分中含Ca、Mg、P、Na等。含大量碳酸钙。

参考文献

我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21。

药性

性味:《四川中药志》:“酸,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心二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 ①《四川中药志》:“祛风除湿,镇惊截疟。治风寒湿痺,四肢麻木,小儿惊痫,瘴疟发热。” ②《浙江中药手册》:“强筋骨,通经络。治跌打损伤。” ③《证类本草》:“头骨,主瘴疟。”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浸酒,治风湿麻木,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浸酒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圣惠方》:“治疟疾:猕猴头骨1枚(烧灰)研末,每服3g,空腹温酒调服,临发前再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盛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猕猴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盛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13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