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五虎下西山、搜山虎(《中药大辞典》),矮红、隔山堆(云南),格枝糯(大理白语)。

基源: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狼毒的根。大戟属全世界约2000种,我国约60种以上。

原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 tocypha Hand.-Mazz.

历史:大狼毒载于《滇南本草》,谓:“大狼毒白绿秆有效,紫秆无效。”今云南民间应用。

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1m;全株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下端渐细,通常不分歧,外皮黑褐色,内面黄白色。茎带紫褐色。单叶互生,无柄;叶片窄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5~6.5cm,宽8~15m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花序顶生和腋生,1~3回三出分枝,最终分枝顶端有小苞片2片,顶端着生一具短梗的杯状聚伞花序,腺体扁宽椭圆形,红棕色;花淡黄颜色。蒴果圆球形,直径约1.3cm,外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花果期6~9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32页.0221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原野、山坡路旁,岩石缝中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分布于云南。

生药

采集: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全株含大戟乳脂,生物碱、皂甙、泽漆毒素。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9。

药性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滇南本草》:“温,苦、麻,有大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温,剧毒。”

功效:泻水逐饮,止血,止痒。

主治:水肿,肝硬化腹水,淋巴结结核,跌打瘀血肿痛,皮肤瘙痒,癣疥,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敷或煎水洗 如确需内服,研末,0.1~0.3g。

使用注意:本品一般不内服,有大毒。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滇南本草》:“治疥癞疮:大狼毒、花椒,为细末,香油或猪油调敷搽。”

参考文章大狼毒的形态特征观赏园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羲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狼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羲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704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