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edianyuan
[外文]:nuclear power system
航天使用的核电源有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核反应堆温差发电器和热离子发电器。一般均由热源、换能器(热电转换器)和散热器三部分组成。同位素温差发电器的常用热源(又称燃料)为放射性同位素钚 238或它的氧化物,它衰变时产生α粒子,不需要厚的屏蔽物。为防止发电器再入大气层时烧毁而造成污染,热源外盒由特种石墨材料制成。换能器的主要部分是温差电偶,由碲化铅、碲锑锗银四元合金或锗硅合金的p型和n型等半导体元件组成。多对电偶经串联和并联构成电堆,热端靠近热源盒,冷端连接散热器。散热器由导热良好的金属制成,使冷端温度尽量低,以增大温差,提高热电转换效率。发电系统总的热电转换效率为4.2%~6.6%,比功率为 1.3~4.2瓦/千克。这种发电器系统简单、可靠、热源工作期长,但钚238难于大量生产,价格高,电功率小(1千瓦以下),比功率和热电转换效率都低。1961年美国发射“子午仪”号导航卫星首次使用同位素温差发电器,电功率为2.7瓦,比功率约为1.3瓦/千克。核反应堆温差发电器的热源为铀235,衰变产生的热用钠钼热管导至温差电堆的热端。铀 235衰变后产生大量快中子和γ射线,会严重影响航天器上电子器件的功能,须用厚铅层屏蔽。1965年发射的SNAP-10A卫星上采用了这种电源,电功率为560瓦,燃料11千克,工作43天。热离子发电器将铀 235衰变产生的热传到热离子二极管的发射极,使之加热产生热离子,这些热离子通过电极间的铯蒸汽传至收集极而得到电能。一种实用的热离子发电器的发射极温度为1773K,收集极温度为773K。每台发电器备燃料50千克,功率3~5千瓦。这类发电器使用的铀235价格较低,供应容易,但发电器的可靠性较差(见航天器电源系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核电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