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雷丸


药材名称:雷丸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雷实、雷矢(《别录》),竹苓(《纲目》)。

基源: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雷丸的菌核。

原植物: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et Mass.(O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又名木连子(广西)。

历史: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卷三载:“御览作雷公丸,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别录》载:“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本草经集注》载:“累相连如丸。”《唐新修本草》载:“雷丸,竹之苓也。”《纲目》载:“此物生土中,无苗叶。”又曰:“雷丸大小如粟,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以上所指,皆为本品。

形态:子实体寿命很短,常见者为菌核。菌核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或不规则的球形,直径0.8~3.5cm,稀达4cm,表面呈褐色,紫褐色至暗黑色,具细密的纵纹,干燥后坚硬,有时在凹处具有一束菌索,剖面白色至灰白色,有时呈橙褐色,薄切片呈半透明状,带粘性;越冬后由菌核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图见《我国药用真菌》.110页.图40)

生境与分布:生于竹林下土中,根上或竹兜下面,有时也生于棕相、桐等树根际;现各地有人工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生药

采集:春、秋、冬季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地亦产。

鉴别: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cm。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颜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式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表面紫褐色、肉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药理

①驱绦虫 5%~30%的雷丸浸出液体外试验,能加速绦虫节片的死亡。驱绦有效成分雷丸素,为一种蛋白酶,加热则失效[1]。 ②驱蛔虫 体外试验,雷丸乙醇提取物对蛔虫存明显抑制作用[2]。 ③抗 滴虫 在含雷丸煎剂5%的培养液中,5min后,大部分滴出的虫体发生颗粒化变形,但个别虫体仍有活动[3]。 ④抗癌 雷丸素im或ip,对小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3.3%~69.3%[4]。 ⑤抗炎免疫 雷丸多糖iv,对小鼠巴豆油性耳炎有抑制作用,ID50为3.55mg/kg;50mg/kg sc,对大鼠琼脂性关节炎,40,60mg/kg sc对大鼠酵母性关节炎均有抑制作用;20mg/kg iv,对大鼠ip羧甲基纤维素钠诱导的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有明显抑制作用;100mg/kg sc,对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无降低作用而能增加 皮质酮含量;50mg/kg sc,能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100mg/kg sc,连续6d,可使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含量增加[6]。雷丸多糖及其醋酸水解物和甲酸水解物10-5mol/L时,对大鼠白细胞膜磷脂花生四烯酸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不抑制白三烯B4的生成[7]。

参考文献

[1] 中华新医学报 1951;2(10):753。[2] 中华医学杂志 1948;34(10):437。[3]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0;(7):23。[4] 宁夏医学院学报 1979;(1):50。[5] 微生物学通报 1986;13(2):68。[6] 药学学报 1989;24(2):151。[7] 我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0;12(1):60。

药性

性味:苦,寒。有小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微寒。有小毒。” ③《纲目》:“甘、微苦,平。” ④《医林纂要》:“苦、酸、咸,寒。” ⑤《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微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

功效:杀虫,消积。

主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①《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 ②《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③《药性论》:“能逐风,主癫痫狂走,杀蛔虫。” ④《玉楸药解》:“清热疏汗,杀寸白虫,驱风除痫,止小儿汗。” ⑤《陕西中药志》:“消积杀虫,清热解毒。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胃中热,对绦虫病疗效显著。”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脑囊虫病。” ⑦《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用于绦虫、钩虫、蛔虫,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⑧《新华本草纲要》:“驱蛔虫,绦虫,蛲虫,囊虫等人体寄生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不宜入煎剂,多研粉服。

使用注意: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①《别录》:“久服令人阴痿。赤者杀人。” ②《本草经集注》:“荔实、厚朴为之使。恶葛根。” ③《药性论》:“恶(萹)蓄、(葛)根。芫花为使。” ④《医学入门》:“久服伤阴,男女同。” ⑤《本草汇言》:“如病虫积日久,脾胃衰惫者,亦禁用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使君子,治小儿虫积。 ②配榧子,治钩虫、蛔虫病。 ③配榧子肉、槟榔,治钩虫病。 ④配干漆、炮山甲,黄酒为引,治脑囊虫病。 ⑤配槟榔、木香,治钩虫、蛔虫病。 ⑥配槟榔、牵牛、木香,治绦虫、蛔虫、钩虫等虫积腹痛。 ⑦配干漆、雄黄、炙山甲,治脑囊虫病。 ⑧配槟榔、苦楝皮、黑丑,治蛔虫、蛲虫病。 ⑨配白果仁、砂仁、槟榔,治绦虫病。 ⑩配使君子、槟榔、乌梅,治胆道蛔虫症。

方选和验方: ①雷丸散(《冉氏经验方》)治钩虫病,杀虫驱虫:雷丸300g。将雷丸洗净,低温干燥,研为细末,过筛即得,每服6g,每日3次,每2日为1疗程,温开水送下。密闭防潮,勿令受热。入汤剂无效。 ②雷丸散(《圣济总录》)治三虫:雷丸(炮)、芎各30g。上2味,捣罗为细散,每服3g,空腹煎粟米调下,日午、近晚各1服。 ③雷丸散(《扬氏家藏方》)消疳杀虫: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份。上为细末,每服3g,乳食前,温米饮调下。 ④雷丸散(《圣济总录》)治风瘙皮肤隐疹疼痛:雷丸、人参、苦参、牛膝(润、浸、切、焙)、白附子(炮)、防风(去叉)、白花蛇(润、浸、去皮、骨、炙)、甘草(炙、剉)各60g,丹参45g。上9味,捣罗为散,每服4g,食前,温酒调下。 ⑤雷丸散(《圣济总录》)治牡痔生鼠乳疮:雷丸、鹤虱(炒)、白矾灰各30g,皂荚针灰、舶上硫黄(研)各15g。上5味,捣研为散,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以雄黄末为衣,每服20丸,空心食前麝香温酒下。 ⑥二物通汗散(《千金方》)治少小有热不汗:雷丸120g,粉250g。捣和下筛,以粉儿身。 ⑦雷丸浴汤(《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雷丸、牡蛎、黄芩、细辛各1g,蛇床子30g。上药以水1000ml,煎服700ml,去渣,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讫避风,以粉扑气。 ⑧雷丸膏(《普济方》)治小儿风痫,掣疭戴眼,极者日数十发:雷丸、莽草各如鸡子黄大,猪脂500g。上先煎猪脂去滓,下药,微火上煎7沸,去滓,逐痛处摩之,小儿不知痛处,先摩腹背,乃摩余处50遍,勿近阴及目,1岁以帛包膏摩微炙身。及治大人贼风。 ⑨雷丸散(《太平圣惠方》)治诸虫心痛不可忍:雷丸、贯众、狼牙、当归、槟榔、陈皮、桂心、鹤虱各30g。研为散,每服3g,蜜汤调下。 ⑩雷金散(《卫生宝鉴》)治诸虫:雷丸2.4g,郁金2.1g,黑牵牛4.5g。研末和匀为散,每服10~15g,生油调下。以干饭压之。 ⑾囊虫丸(《我国药物大全》)治人的猪囊虫病,脑囊虫及由脑囊虫引起的癫痫:雷丸、茯苓、水蛭(烫)、干漆(炭)、大黄、僵蚕或僵蛹(炒)、桃仁、黄连、牡丹皮、川乌(制)、芫花(醋制)、橘红、五灵脂、蜜丸,每丸5g。口服,1次1丸,1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下。病情严重者,可遵医嘱服用,孕妇忌服。 ⑿《中医临床验方集》:“治胆道蛔虫病:雷丸10g,云苓皮12g,枳实10g,玉片12g,川楝子12g,姜虫3g,瓜蒌10g,生草6g,青黛3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⒀《中医临床验方集》:“治蛲虫病:雷丸3g,二丑3g,酒军3g。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早晚1份,连服3剂。”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脑囊虫病:雷丸90g,干漆、炮山甲各30g。制成丸剂,每服4.5g,每日2~3次,黄酒为引。4~6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先驱绦虫。” ⒂中医药学报 1988;(4):“治疗脑囊虫病:雷丸、公鸡肉各5g,全蝎2g,研为末,每次12g,1日3次,饭前白开水冲服,33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经验前方》:“下寸白虫:雷丸1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2g药,稀粥调1g服之。” ②《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钩虫病:雷丸60g,研粉,1日1次顿服,或1日内分3次服。间隔数天可再服1剂。” ③《我国药用孢子植物》:“驱绦虫:雷丸研末,成人每次18g,每日3次,连服3天,儿童酌减。” ④江苏中医 1962;(10):“治钩虫病:雷丸15g,槟榔10g,加水500ml,文火煎至100ml服。或制成丸剂,成人每次15~20g,或制成糕饼服。”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雷丸,其主杀三虫,白虫、寸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毒气,胃中热邪气,恶风,汗出,皮中热结积者,肠胃邪热盛也,苦寒能除二经(手足阳明)湿热邪气,则上来诸证自除,作摩膏治小儿百病者,以小儿好食甘肥,肠胃类多湿热虫积,苦能杀虫除湿,咸寒能清热消积,故主之也。《别录》又云,久服令人阴痿,正见其过于苦寒,偏至之气,能令阳道瘘也。”“除杀虫外,它用甚稀。” ②刘若金《本草述》:“雷丸,为竹之余气所结。缘清阴之气味而又能疏利,其于行气血之热,岂非良剂。第通用不无有伤元气也。悉此义则能善用此味矣。” ③张璐《本经逢原》:“雷丸,《千金》治小儿伤寒,不能服药,治方中恒用之,取其逐毒气之功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雷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684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